20年前,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貸出了全國第一筆個人房屋貸款;15年前,商業性個人房貸在中國大小城市全面鋪開;而眼下,曾經不愿欠錢的中國人買房卻生怕銀行不貸給自己。
這是中國個人房貸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商品房的發展史,它們的背后,則是一部鮮活的中國“房奴”進化史。
貸款曾是“丟臉的事兒”
“那個時候沒人想要貸款買房子。”年過半百的王新回憶起十幾年前的事依然撇嘴搖頭:“我們年輕時都是單位分房。”
雖然房貸業務從無到有已有20年,但建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說,房貸真正的發展期是從1997年開始的。這一年,央行頒布《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規定貸款比例最高限額是房價的70%,貸款年限最長為20年。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商品房和個人住房貸款開始走近普通百姓身邊。
“首批辦理房貸業務的人,很多都是浙江等地的生意人。”一位做了十多年房貸業務的老信貸員向記者介紹道,在那個買房僅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的年代,“花后半生的錢買前半生的房”在老百姓眼里還是個新鮮事,貸款是“丟臉的事兒”。“當時整個個貸部就倆仨人,一個月能有幾單業務就不錯了,而且貸款數額多說也就10萬塊錢。”
從200億到6.9萬億
數據顯示,1997年全國房地產個人貸款余額不到200億。2001年底,全國房地產個人貸款達到了6600多億元,是1997年的35倍。而到了2012年,全國主要金融機構上半年的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就達到了6.9萬億元,是1997年年底的363倍。
1998年前后,福利分房停止,“當時聽了這個消息都傻了,沒命地向單位爭取最后一批福利分房。”一位市民回憶道。沒有搭上“末班車”的人也只好認命,掏錢購買商品房。到2000年,個人消費占到了全國房地產消費總量的70%以上。
“當時我老伴說買房,我還不同意,現在看來還是他有眼光!”張大媽每每提起自家的大三居,都笑得合不攏嘴,當年不足30萬元買下的房子,如今已經價值五六百萬,而這套房子每月高達8000元的租金,已經成為她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不過,當年的30萬元可并非是個小數目,那時候工資也不過800元到1000元。”
首批房奴“趕上好時代”
讓那些本來買房只為單純自住的人沒有想到的是,房價在后來短短幾年間翻了三倍以上。
房奴一詞興起于2005年到2006年,意指房貸超過月收入50%以上的家庭。據統計,2006年,有91%的購房者用了按揭,其中31.8%的購房者月供超過月收入的一半。
如果我們把“房奴”的概念泛化,第一撥貸款買房的人——首批房奴無疑成了新房奴們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在經濟學家眼里,這些“趕上好時代”的“房奴”無疑是在房貸發展的20年中,與地產商和銀行并列的最得意的贏家之一。
“后來的房奴可就真沒老前輩們那么幸福了!”對外經貿大學客座教授趙慶明表示。而做了十多年房貸業務的銀行信貸員難免長嘆:“咋就沒想著給自己貸個款整套房子呢!”
晨報記者 姜樊
個人房貸大事記
1992年5月,第一筆個人購房貸款發放。
1994年5月,《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布,為按揭業務提供了法律依據。
1997年4月,《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布,貸款最高比例為70%,年限最長為20年。
1998年4月,央行正式推出《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
1999年,個人住房貸款條件進一步放寬,貸款年限最長25年,貸款額上浮到39萬元。
2000年2月,住房實物分房在全國停止。
2001年,溫州炒房團誕生。
2002年,房地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2003年,央行規定,商業銀行只能對購買主體結構已封頂住房的個人發放個人住房貸款。
2004年9月,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對控制商業銀行放貸風險做出規定。
2006年3月,央行調整個人住房貸款政策,將貸款優惠利率回歸到同期貸款利率水平。“房奴”一詞出現。
2008年,央行宣布,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幅度。首套住房和改善型住房貸款利率下限可擴大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同時,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2009年至今,國家開始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先后出臺了“國四條”、“國十一條”、“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二套房漲利率、停止三套房公積金貸款等措施,限制投資投機購房需求,支持自住需求,控制房價過快增長。
(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