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措施
心理醫生:給受害兒童換個新環境
廣州武警醫院的心理醫生何日輝介紹,幼童的性別意識在兩歲左右已經基本建立,又由于現在的孩子普遍早熟,這名5歲女童受到猥褻后,其身體與心靈都受到巨大創傷與驚嚇,女童十分的缺乏安全感與信任感。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陪護,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父母最好能夠為女童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
何日輝說,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應盡量減少提及性侵、猥褻這樣的字眼,以淡化女童對當時猥褻場景的回憶。家長在對其做心理干預的時候需要十分謹慎,切忌跟她講太多大道理,但定期與心理醫生進行溝通,由醫生對其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女童情緒出現反復的時候,父母可以采取轉移其注意力的方法來慢慢引導女童的情緒,例如:帶她去公園,買喜歡的玩具或者看看喜歡的動畫片都可。最后,父母應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并時刻留意觀察和引導女童的情緒,讓其保持愉快的心情。
專家:構筑預防體系保護未成年人
今年4月24日,廣東省婦聯、省檢察院聯合發布女童遭受性侵害情況調研報告,并組織專家研討有關問題。會上有教育專家表示,從預防角度,應加大對女童保護的宣傳力度。可制作合適的教材和宣傳品,在學校、社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讓女童懂得防范和自我保護;可在學校、社區安排女童結伴上學,可在農村推行鄰里間互助性看護等措施,確保女童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
有律師建議要加大對性侵害女童的打擊力度,建議公檢法形成合力共同打擊、從快從重判決對女童的性犯罪行為等。
專家同時呼吁完善保護女童的相關立法和工作機制,如加大對高危風險環境的監控;推動對被害人賠償的相關立法;設立對被害人的救濟機構及專項救助基金等。專家表示,對女童的性犯罪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對女童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從社會、家庭、學校、社區的角度,開展綜合治理,努力建立預防未成年人受性侵害的預防體系。
應對兒童性侵犯各國方法不相同
很多國家的兒童性教育還將普及預防保護教育納入計劃中。這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應付性騷擾的對策和技巧以及在危急關頭如何自救或尋求幫助。也有一些國家則加大對兒童性犯罪的打擊力度,織緊法網打擊性罪犯。
英國把性教育排進課程表,根據“國家必修科學課程”的具體規定來進行教育。兒童從5歲開始,就在學校接受有關防止性侵犯的課程。該課程將向學生解釋身體的哪些部分屬于私處,大人摸不得。
瑞士瑞士兒童保護協會也發起過一項小學生防止性侵害宣傳教育活動。這項宣傳教育活動的主題為“我的身體屬于我”,主要以交互式展覽的形式向小學生說明什么是性侵害,與異性接觸應該掌握的分寸等問題,同時讓他們知道在遭受性侵害的時候應該怎樣求助。
美國防范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的“梅根”法案規定,強奸犯出獄后,他所在社區的警方還會將其照片、住址、外貌特征等個人信息放到網上以供讀取,提醒公眾留意防范。在美國,雖然各州對強奸或猥褻未成年人的量刑不同,但都將其視為重罪。
韓國將對兒童性犯罪的最高刑期由15年調至50年。2011年7月,韓國首部針對嚴重性犯罪進行化學閹割的法案獲得通過。今年5月21日,韓國法務部首次對孌童癖慣犯樸某正式實施藥物閹割,為期3年。韓國也成為亞洲首個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