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環保廳副巡視員董秀娟出席新聞發布會 大眾網濟南5月13日訊(記者馬鑫)今天上午,“科學發展新山東——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采訪活動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9個省直部門的有關負責人現場回答了來自全國網絡媒體的提問。山東省環保廳發言人董秀娟介紹說,“十一五”期間,山東環境治理效果顯著,59條污染河流恢復魚類生長,“十二五”期間將重點打造生態山東,“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將成為衡量大氣質量改善的描述性指標。 取消高污企業“排污特權” 董秀娟介紹說,“十一五”期間,山東省COD和SO2兩個約束性指標累計削減率分別為19.44%和23.22%,分別完成國家下達減排目標的130%和116%。在國務院通報表彰“十一五”減排工作成績突出的8個省級人民政府中名列第一。此外,在2011年2月,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2009)》中,山東環境競爭力更是位居全國首位。 據介紹,2002年以來,山東分四個階段,探索建立了逐步加嚴的地方環境標準體系。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全省統一實行流域性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取消了高污染行業的“排污特權”,有效推動了造紙等一批高污染行業轉方式、調結構。截至目前,山東省草漿造紙企業僅有10家,但行業造紙規模和利稅分別是原來的2.5倍和4.7倍,山東所指定的地方排放標準和造紙污染防治經驗更是得到了環保部的高度認可和推廣。 59條污染河恢復魚類生長 自2003年以來,山東在經濟保持兩位數增長的背景下,水環境質量也得到持續改善。2010年全省河流COD平均濃度降至34.8mg/L,總體上已恢復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并了實現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連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連冠”。 “至2010年底,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已全部恢復魚類生長。”董秀娟介紹說,目前,山東省境內南水北調輸水干線9個測點高錳酸鹽和氨氮指標已經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在南四湖和小清河入海口處,小銀魚、毛刀魚等敏感水生生物已經恢復生長。 為進一步提升環境監管和安全防控水平,山東省共設置1738個環境自動監控站點,安裝自動監測設備5100臺(套),并在企業廢水排放口、城市污水廠進水口、風險企業下游臨近斷面等關鍵區域設置了預警點位,實現了對重點污染源排污情況和主要水氣環境質量的實時監控。此外,山東還在國內率先建立并實行了“超標即應急”零容忍工作機制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發現超標情況,1小時內啟動應急處置程序,力爭24小時內鎖定污染源并及時處置。 “藍天白云”成百姓評價指標 今年1月,山東省委、省政府聯合召開生態山東建設大會指出,到2020年,山東省將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生態經濟發展格局。為實現這一目標,山東省將大氣治理作為“十二五”山東環保的主要攻堅任務,并創造性地提出了“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這一衡量大氣質量改善的描述性指標,爭取使環境改善的成果真正的讓百姓感受的到,看得見。為此,山東省先后頒布實施了《山東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和《山東省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并在全省建成了覆蓋17個設區市的空氣自動監測站144個,全省重點廢氣排放企業安全部實現了在線監控和“省、市、縣”三級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