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協委員、山東島城律師事務所主任陳蘊新 ??? 青島新聞網3月26日訊 在今年青島兩會上,青島律師界的代表委員們用充滿社會責任感的視角,立足于各自所關注的領域和群體,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建議與提案,成為“兩會”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律師作為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人員,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對各類利益訴求都有了解,可以、也有能力為各階層人士說話;其專業知識和才能可以使他們自如地履行職責,為社會服務?!鄙綎|島城律師事務所主任陳蘊新告訴記者。她是青島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同時也是青島市市南區人大代表。今年的提案中,她的關注涉及到住房、土地、小微企業發展、精神健康等諸多方面。 ????勞動合同中應規定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內容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住房”成為左右著老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內容,也必定是每年兩會上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同時,針對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的執行力不強的問題,市政協委員、山東島城律師事務所主任陳蘊新準備就“建立統一企業用工信息數據庫保障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歸集”提出自己的建議,她說,“部分用人單位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惡意逃避繳納職工公積金義務,不為職工辦理公積金繳存登記,并有虛報、瞞報應繳職工人數等數據的情況。住房公積金針對上述情況雖然有權進行調查,并可根據職工舉報依法處理,但畢竟屬于事后執法,存在一定滯后性,容易導致職工不滿情緒,引發上訪等事件發生。” ?? 陳蘊新表示,“我建議建立統一的企業用工數據庫,協同人社局、工商局完善企業用人單位、用工人員、工資水平、社保信息等數據資料,將匯總的企業用工信息在相關執法單位間互聯共享,便于相關執法單位對用人單位進行監督,并為可能采取的執法措施提供證據保障。并且在現在推行的《勞動合同》示范文本中,增加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的相關內容?!?/p> ????規范集體土地房屋征收補償 ????舊村改造是一項立足當今惠及長遠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備受關注的民心工程;是有效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區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快捷通道。陳蘊新委員的提案也涉及到了集體土地房屋征收補償問題,“我市舊村改造總體上是成功的,并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認可。但于2002年8月1日起施行的《青島市征用集體土地房屋拆遷補償暫行規定》已經逐步顯示出其在調整集體土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中的不足,我建議盡快出臺《青島市集體土地房屋征收與補償安置規定》,以更加詳盡地規范本市征用集體土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行為。” ????陳蘊新認為,“時變事亦變矣”,自《規定》實施以來,我市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盡快對該《規定》進行一次全面的審查,制定出更加合乎民意的新規定,規范農村征地和拆遷行為,以逐步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現代法制精神、有利于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與有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拆遷制度。 ????依托社會力量參與社區調解 ????陳蘊新表示,基層調解,對于解決社會基層的諸如家庭內部糾紛、侵權糾紛、勞資糾紛或者民營經濟合同糾紛,通過合適的中間人予以斡旋,以最小成本和最小的社會影響解決問題,無疑能夠滿足當事人解決矛盾、維護關系的需求。但是,基層調解工作目前卻存在調解無力、效果不盡如人意的現狀。為及時解決民間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她建議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人民調解工作。 ????“可以參照我國經濟仲裁和勞動仲裁仲裁員的聘用模式,聘請司法工作人員、法學教授、律師或者其他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專業的調解法律服務;同時,建立與司法部門的聯動機制、建立調解檔案流轉和事件跟蹤機制,對涉案標的較小的交通肇事、相鄰權糾紛、家庭糾紛等可先進行基層調解,調解無效后再進入司法程序,并使后續工作部門能夠充分利用可能的工作成果?!?span>陳蘊新認為,依托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人民調解可力爭將糾紛在萌芽時期化解,用最小的成本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完善精神衛生社會救助服務體系 ????青島市民的精神衛生救助也是陳蘊新今年提案關注的問題之一,她告訴記者,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市精神疾病總發病率為16.33%, 高于山東省精神疾病患病率。而且精神疾病的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 ????陳蘊新表示,近幾年我市的精神衛生社會救助服務體系已經日趨完善,但仍存在不足,例如,社區應加強精神障礙的預防、及時疏導工作,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第一監護人并未盡到監護職責,使精神病患者不能得到很好的救治,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因為客觀條件限制監管不及時,監管不盡責等問題。 ????陳蘊新建議:完善精神衛生社會救助服務體系,實行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和單位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機制。在第一監護人監護不盡責的情況下,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在第一時間肩負起監護職責,在其不能很好完成監護工作的情況下,社會救助機構、愛心人士應當肩負起社會職責,有效補充救助體系。通過這種多角度,全方位的體系建設,解決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救助及監護,甚至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問題。(青島新聞網記者) |
上一篇:推進園林綠化廢棄物再利用 形成完善產業鏈
下一篇:掃大街試點公變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