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開發區辛安街道東小莊社區居民李美珍悠閑地在家里邊看著電視邊上網炒股,低迷的股市并沒影響她的心情。“閑著沒事,隨便玩玩。”每個月雷打不動數千元的房租收入,讓李美珍過著“包租婆”的愜意生活。在東小莊社區,300多戶居民幾乎人人都是房東,靠房租收入生活成為了居民們端起的“鐵飯碗”。近日,記者走進這個“房東村”,探訪這些“失地農民”的新生活。
記者探訪 九成以上村民是房東
剛走到東小莊社區門口,就見小區通告欄上的 “吉房出租”、“閣樓出租”、“單間出租”等出租房信息貼得密密麻麻。“俺們村租房都不用通過中介,誰家有空閑的房子就把信息貼在這,在附近企業打工的小伙子、小姑娘就過來找了,一般不出1周,房子就能租出去。”48歲的村民王美玲說。
“東小莊附近有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好幾個大工業園,外來人口特別多,租房需求也特別大,房子特別好出租。”東小莊社區書記趙奎告訴記者,村莊還沒改造前,不少村民就開始出租房子,村莊改造后,從平房搬進了樓房,條件好了,租房的價格也更貴了。現在,一套套二的樓房一年就能租到1萬多元。村里343戶人家,每家最少分了兩套房子,九成以上的村民至少將一套房子租出去了,有的家里房子多的村民每年光租金收入就五六萬元。
村集體變身“大房東”
在東小莊社區,不僅居民人人是房東,就連集體經濟也是個“大房東”。“這與城市化進程中,東小莊將農村集體經濟轉型為社區集體經濟有關。”趙奎說,在村莊改造時提前做了規劃,建設了廠房和網點,社區每年固定資產租賃收入100萬元,社區集體經濟“財大氣粗”之后,村民的福利也得到了落實,每年用于村民福利的支出達到60萬元。
全村200多輛私家車
記者在東小莊社區看到,村里的老人們坐在馬扎上曬太陽,有的聚在一起聊著天,有的打撲克、下象棋。“我分了一套80平方米的套二房,家具家電齊全,還有暖氣。大兒子家分了5套房,小兒子家也分了兩套房,全家住得都很近。”75歲的張瑞海說,村莊搬遷后,尤其這幾年,日子過得相當安逸,退休金也連年漲,現在一個月拿1400多塊錢,再加上租房的收入,吃喝不愁。
在社區門口的值班室,兩名保安正在對進出小區的車輛進行登記。“村民們確實富了,從擁有私家車的數量上就能證明這一點。”趙奎告訴記者,據統計,整個社區內共有200多輛私家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