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課外輔導從簡單的課堂教學的延伸發展為席卷青島各大中小學的一股風潮,但隨之虛假承諾、違規設點、沒有資質、沒有效果、退學不退費、甚至拉攏在校老師辦學招生辦學,一系列的問題漸次暴露,“如果一直處于破壞性開采的框架之下,只會害更多的人。”在一個小雨淅瀝的午后,陳老師對本報記者自曝行業內幕,揭開了青島“一對一”課外輔導市場的內幕。 幾乎百分之百的學生都參加過形式各樣的輔導班,而以考試內容為主的課外輔導更成為當今家長們關心的熱點課程,誰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落后于人呢?但家長朋友們,你的孩子的培訓老師一學期換幾個?培訓機構是否有資質?培訓教師是否名副其實?恐怕是很多人沒有深思的問題。陳老師是青島某家課外輔導機構的中層,因為日漸暴露的行業問題,使他深感憂慮,責任與良知促使他面對本報,爆料課外輔導市場的亂象與內幕。 蜂擁而入 遍地開花 走在青島的街頭,走兩步就不難發現各種教育培訓機構的廣告牌,在周末、在假期,哪個學生沒有參加過這些“班”呢?這其中,針對中小高中生的課外輔導尤其受人關注。一對一是課外輔導的終極形式,最開始就是家教,十年以前是輔導班,之后就出現了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 事實上,這是培訓市場一個細分,主要涉及學科考試的內容,主流就是一對一的形式,“其實就是家教市場的演變: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上課,形式相當于家教。” “現在只針對在校的中、小、高中生,補習以考試為主的內容,課外輔導的內容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考試的內容、考試大綱來進行,考什么我們就教什么,是細分出來的。”陳老師說。 在青島最先成規模的是學大教育和啟智教育,而今,新東方、天才、金石、步步高、大智、啟智,從2009年開始,青島的大小課外輔導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遍地生花。據艾瑞統計,中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已從2007年的1238億增長至2009年的1897億,到2014年將增至4472億。 巨大的財富之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輔導機構爭相進入,中國升學競爭的壓力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更加刺激了課外輔導的迅猛發展。“這是一個每年有幾千億市場額的行業,一個輔導機構要做到全國的規模,不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憑借自己的競爭也可以達到這個規模。” 一對一輔導:現金流達3億 記者了解,青島市課外輔導的培訓費用可不算低。按年級不同,一對一輔導的收費在每小時100—200元之間,這僅僅是屬于基礎性收費;根據年紀、課程的不同,價格可能達300—400元/小時,現在青島幾個機構里面的標價最高是600元/小時。 “這個行業是一個巨大的金庫,青島小初高的學生有10萬左右,假設每年拿出的課外輔導消費均衡下來是每人5000元,整個青島市場份額會有多少呢?5個億。”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而這,僅僅是最保守的估算所得。 “這其中,會有5%—10%的學生選擇上一對一輔導,我所在的機構往年產生的實際消費單筆就是3萬。”如果按這個實際消費數字推算,一對一市場每年的現金流達到了3億元。陳老師所在的課外輔導機構在行業屈指可數,據其透露:該機構去年一年的營業額達到了3400萬,而這在整個一對一課外輔導市場上才占到5%—10%的份額。在2010年,已經有兩家年輕的課外輔導機構相繼敲開了紐交所大門,獲得了巨額資金的支持。 公辦在職老師也辦班 巨大的財富在輔導市場上流動,誘惑之下,課外輔導從簡單的課堂教學的延伸發展為席卷青島各大中小學的一股風潮,綿延不絕、愈演愈烈。甚至連公辦學校的在職老師也加入其間。 即使是最大的輔導機構占得市場份額也很小,“80%的市場控制在在校老師手里,絕大部分學校的老師在自己家里辦學,我所知道的頂級的高三老師在臨近高考的時候,會收到300—400元/時”。 老師讓學生到家里上課,自然會牽扯在工作中應有的精力,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掙錢上。按照國家規定,社會培訓機構禁止聘用公辦中小學在職教師兼職,青島市教育局宣傳處李處長告訴記者,公辦學校的老師外出兼職,一經查實,將取消一切評優資格。 一些課外輔導機構看透了“望子成龍”的家長的心思,甚至將這一明令禁止的行為放到網站首頁,作為招生賣點大肆宣揚,毫不顧忌。 在學大教育青島寧夏路學習中心的網站上,師資一欄的介紹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本中心特聘本市各地區重點中小學教師、特高級教師,均為多年擔任各年級、初高中畢業班教學工作,部分教師長期研究中高考命題和閱卷任務。” 在網站師資介紹上,“教學經驗豐富、深諳中高考門道”被當做輔導機構的優勢被極力推介,似乎對國家的嚴令禁止毫不知情。 親歷者稱真的很坑爹 在市南區從事房地產業的小劉剛來青島時也應聘過輔導學校老師,他也對記者回憶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觸,道出了這個行業的辛酸。 剛教課的小劉說他曾經被教務主任“隆重”介紹給家長:“這是我們機構從海大托關系請過來的數學系在讀碩士生,目前讀研二,專業數學教育學,從大學就開始做家教,在過幾家大型的培訓機構做專業輔導老師,家長反映不錯……” 小劉懵了,“可是為了這份工作,我只有一直點頭、堆滿笑臉迎合著。” 這就是大部分課外輔導機構的現狀。除了教課,小劉也會被分到發傳單、拉學生的任務,當培訓老師的日子很累,小劉愿意吃苦,可第一次發的微薄的工資讓他寒了心,“你不做,有人做,想走的話,沒人攔你。” 他想通過本報告訴家長:睜開慧眼選學校,有的培訓機構真的很坑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