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基層 聽民聲 走向廣闊天地 反映民情民意 ——全國新聞戰線積極開展“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 新華網北京8月18日電(記者黃小希)源頭有“活魚”,基層天地闊。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新聞工作只有扎根基層一線,才能汲取養分,不斷發展。 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 全國新聞戰線積極響應。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法制日報、中國新聞社和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各省區市新聞媒體紛紛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行動員部署,著力提升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能力。 走基層:“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溫室里的玫瑰再鮮艷也不值得驕傲。”一位媒體編輯在參加近期的“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后感慨,“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實。”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期間,全國新聞單位將根據要求建立基層聯系點,組織編輯記者廣泛開展蹲點調研活動,認真調查研究群眾生產生活的新情況新變化。 人民日報要求編委會成員每人確定1個基層聯系點,編輯部各部門、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和各社屬報刊等單位確定2—3個基層聯系點。 新華社要求各單位選擇在當地有突出特色或偏遠貧困地區的縣、鄉、鎮、村作為基層聯系點,定期組織編輯記者開展蹲點調研活動。 光明日報要求每個部門至少在基層縣、鄉、村、鎮設定5個聯系點,包括鄉鎮、村莊、中小學校、衛生院所、文化館站、圖書館、敬老院等。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將結合對外報道特點,通過“CRI中外記者·中國行”采訪報道活動,組織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廠礦企業、百姓人家進行采訪。 四川省要求全省各新聞單位建立一張報紙、一家電臺、一家電視臺分別聯系一個社區、一家醫院、一所學校、一家工廠、一個村莊制度,一個記者聯系一個城鎮家庭、一戶村民、一名民警、一位工人制度。 長期的新聞實踐證明,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記者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人民日報》記者劉曉鵬直言,不到基層去,總隔著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層去,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到基層去,通篇干巴話,表達就不夠到位;不到基層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