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網手機客戶端下載 | 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半島網聞 > 正文

品味啤酒和青島的城市性格

來源:青島早報 2011-08-12 08:35:07

青島街頭的一道風景:塑料袋打酒

    自打百年前登陸起,啤酒這種舶來品就和青島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島城的大街小巷,不時會看到有用塑料袋提著啤酒的市民往家趕,或者就在街邊圍坐豪飲……到了八月,啤酒的香氣更會彌漫在大街小巷。這酒香飄過百年,早已融入了這座城市的性格之中,只需一杯啤酒,就能品味出城市的脾性來。

    第一瓶啤酒廣告預售

    要問青島的啤酒是從哪年開始生產的,大

家都會說出1903這個數字。的確,1903年青島日耳曼尼亞啤酒釀造股份公司成立,這就是青島啤酒廠的前身。

    實際上啤酒在青島出現的時間還要早一些,德占青島后,大量德國人移居島城,那時他們喝的就是啤酒,不過是隨船從德國運到青島。那時候啤酒稀少,因此在1901年,由德國商人瞄準商機,在青島建了一個小啤酒廠,主要是供德國官員和軍人飲用,結果沒過兩年就倒閉了。

  到了1903年,英德釀造股份公司在現在的登州路建起了一座新啤酒廠“日耳曼尼亞啤酒釀造股份公司”,當時釀造啤酒的設備都是從德國海運過來,像現在青啤博物館的西門子電機等就是那時運過來的。在1904年10月1日的《青島新報》本地新聞板塊中,有一條短消息:青島日耳曼尼亞啤酒釀造股份公司,將于12月出售它的第一瓶啤酒。在其他版面上的廣告中,則介紹這家公司的啤酒是按照德國釀酒法,選用最高檔的啤酒花和麥芽釀制,啤酒類型為皮爾森啤酒(苦味啤酒)和慕尼黑式的黑啤酒。

  “啤”字演變入鄉隨俗

  作為舶來品,起初啤酒在青島并不受百姓待見。啤酒登陸青島的時候,并沒有中文名字,只有德文名字“BIER”,據當時很多喝過“BIER”的人回憶,很多人都是喝第一口馬上“哇”一口就吐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馬尿”味,一點也不好喝。

  為了在本地人中打開銷路,啤酒廠就給 “BIER”取了中文名字,最早是“皮酒”,估計是名字讓人聯想不好,又改名叫“麥酒”,因為是用麥芽發酵,但是仍不見效果。最后有人將這“BIER”音譯為“脾”,就起名為“脾酒”,并且宣傳此酒健脾養胃,至今在青啤博物館還有這一段膠片廣告。喝酒還能養生,正對青島市民的心坎,加上啤酒產量擴大價格下調,在夏天里喝上一大碗“脾酒”還能清涼解渴,這BIER最終在青島落地生根。隨后“脾酒”越來越出名,也有人按照中國造字文化,認為這酒和嘴沾邊,應該是“口”字旁,“脾酒”也就成了啤酒。

  在很多青島市民眼中,“啤”字是青島人造出來的一個字,雖然這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啤”這個字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確是真的。

  塑料袋打酒成街景

  如果一個外地游客想拍一張照片反映青島的啤酒文化,街頭上市民拎著一袋泛著白色泡沫的鮮啤酒款款而行,就是最佳的表現形式。青島人購買鮮啤酒多是用一種特制的塑料袋,這也成了青島一景。

  很多人都會奇怪這種塑料袋打酒的由來。其實早期青島啤酒廠雖然也生產瓶啤,但是瓶啤儲存時間長,主要銷往外地,青島市民只有在一年兩節才能買到。因此更多的市民只能喝散啤酒。其實按照啤酒的特性來分析,出廠時間越短,鮮度就越高,口味也就越好,這也是青島市民對此樂此不疲的原因。就是很多不怎么喝酒懂酒的外地游客也會覺得散啤酒口感非常好。

  以前每到下午四五點鐘,青島的市民就會拿著“燎壺”“暖瓶”甚至“水桶”去打散啤酒。隨著時代發展,這些用于盛裝散啤的各種容器,早被淘汰。要想買散啤酒怎么辦?于是專門盛裝散啤的塑料袋就應運而生。這種塑料袋彈性和韌性都極好,也很結實,提著一袋子酒逛個街也不成問題。

  因此如今一到夏日,提著散啤的市民絡繹不絕地出現在島城的大街小巷。塑料袋里半袋黃色清澈的啤酒加上半袋白白的泡沫,塑料袋的外面還結了一層薄薄的水氣,光是看就覺得透心涼。

-

相關鏈接

上一篇:青島市民喝啤酒好去處全搜索
下一篇:樹枝擋住雙層巴士 島城雙層觀光巴士延遲開通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射阳县| 花垣县| 梁山县| 迁安市| 怀集县| 宣汉县| 盐津县| 皋兰县| 安龙县| 海城市| 永善县| 扎兰屯市| 封开县| 修文县| 府谷县| 卫辉市| 广灵县| 梅州市| 浪卡子县| 蓬莱市| 剑河县| 承德县| 秭归县| 宽甸| 湖口县| 安龙县| 商南县| 高尔夫| 铜陵市| 上思县| 和静县| 苏尼特右旗| 乌什县| 乌拉特前旗| 三穗县| 宾川县| 阿合奇县| 启东市| 钟祥市|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