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6.5%,繼續高位運行,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價格形勢,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 問:7月份CPI同比上升6.5%,請問目前物價上漲的原因有哪些? 答:今年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繼續高位運行,同比上升6.5%,環比上升0.5%,漲幅比6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總體看,導致當前物價上漲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國 問: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物價走勢? 答:為應對價格較快上漲,政府綜合采取了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給、安定民生、加強監管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當前價格運行依然處于溫和可控區間。從國際比較看,我國7月份CPI上升6.5%,而與我國發展水平相近的俄羅斯、印度、巴西的消費價格指數6月份分別上漲9.4%、8.7%和6.7%。即便是發達國家如美國和英國的消費價格也上漲了3.6%和4.2%(大幅度超過其2%的警戒線)。從長期趨勢看,1978-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CPI年均上升5.56%。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9.6%,CPI上升5.4%。所以,從30年經濟運行的統計結果看,當前CPI上漲與GDP增長仍然處在一個溫和可控的范圍。從當前漲勢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PPI環比漲幅分別由去年11月份(這輪價格上漲以來的高點)的2.2%、1.4%下降到今年7月份的0.1%、0。 問:后期我國的物價走勢將如何? 答:當前價格運行拐點特征明顯,預計下半年我國食品類價格將繼續保持高位運行、穩中略有波動的態勢,但由于翹尾因素快速下降,預計后期價格總水平同比將有所回落。 從具體商品看,大宗商品價格呈趨穩或回落態勢。隨著國家扶持生產、調控市場各項政策措施效果的進一步顯現,糧油、生豬、蔬菜等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趨于改善,食品類價格漲幅已經趨穩或出現了下降。鋼材、水泥等主要工業生產資料價格基本穩定,上下游傳導壓力有所減弱。近期國際市場原油、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環比價格大幅回落,國際市場輸入性通脹壓力明顯減弱。 從翹尾影響看,后幾個月降速較快。從翹尾因素看,8—12月份翹尾因素下降速度較快、幅度較大,月均下降0.66個百分點。雖然后幾個月仍有一些新漲價因素,但新漲價因素將明顯低于翹尾下降因素。 從周期性波動規律看,此輪物價上漲已將近拐點。新世紀以來,我國先后經歷了兩次較為明顯的價格上漲,分別在2003—2004年、2007—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周期分別為27和24個月。到今年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已經持續了25個月,從周期性波動規律看,價格運行已經將近拐點,漲幅趨于回落的可能性較大。 問:下一步抑制物價過快上漲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答:當前,穩定物價的有利因素逐漸增多,國內經濟增長仍處于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國民經濟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特別是國內貨幣供應寬松的局面得到明顯改善;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外匯儲備充裕;糧食連續7年增產,夏糧再獲豐收,糧油庫存充裕;工業消費品產能充足,總體供大于求;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價格壟斷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強,市場價格秩序明顯好轉;翹尾因素明顯減弱,等等。這些都為穩定物價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從后期走勢看,價格運行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尚不明朗、國內能源資源需求增長偏快、秋糧生產防災減災形勢嚴峻、生豬和水產品生產恢復還需要一定時間,等等。特別是美國通過了提高2.4萬億美元債務上限的計劃,為了償還債務和促進經濟增長,后期實施第三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極大。如美國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一方面可能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使得國際輸入性壓力加劇,另一方面可能會引發更多熱錢繼續流向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可能導致國內投機性資金增加,增大我國穩定物價總水平的難度。 問:國家還將采取哪些措施控制物價? 答:在應對這一輪物價上漲過程中,政府打了一套“組合拳”,綜合施策并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關于“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強化政府責任,加強市場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場價格秩序,對困難群眾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的要求,在落實好已有政策的基礎上,重點采取四項措施穩定物價,一是對流通環節進行清理整頓,取消高速公路的超期收費項目、降低過高收費標準,大力清理整頓農貿市場、超市進場費以及銀行卡的不合理收費。二是繼續推進完善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的聯動機制,督促各地在年底前全部建立起來。三是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居奇、炒作、價格壟斷等違法行為。四是繼續加強糧食、生豬和蔬菜的供給,保障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 |
上一篇:食品價格仍高位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