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島某超市的嬰兒奶粉貨架 早報訊 繼4月份澳優、美素等洋品牌奶粉提高終端零售價之后,近期惠氏奶粉又以配方升級的理由再度拉開奶粉漲價序曲。“一桶嬰兒奶粉動輒二三百元,還一個勁兒地說成本上漲沒利潤,真是讓人難以相信。”正在超市選購奶粉的青島市民劉女士聽說自家孩子喝的惠氏奶粉又要提價,語氣中透著無奈,進而又提出一個眾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到底生產一桶嬰兒奶粉的成本是多少?其不菲的身價究竟“貴”在 提價20多元 “配方升級的新款馬上就要到貨了。”6月15日,香港中路一家大型超市的惠氏嬰幼兒奶粉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奶粉價格沒有變化,但他們已接到通知,新款產品將在本月底上市,到時將執行新價格。 記者在超市注意到,惠氏奶粉貨架上已擺出了迎接新品上市的促銷廣告。“買2罐900克裝或4盒400克裝的惠氏金裝健兒樂,送1盒200克新品品嘗券。”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眼下的促銷活動其實是在為新品“預熱”,不久后上市的新品價格平均比在售的老款產品貴20多元,像900克裝現價235元,新款要255元左右。“新款奶粉將采用營養搭配更加合理的配方,同時包裝也會更換。”銷售人員表示,新款上市后,在售的老款產品將逐漸下架,但不會降價銷售,基本會采取新老產品搭配促銷的手段。“你要是不在乎多添加的那點營養素,趁現在買最合適,價格低,還有優惠活動。”銷售人員這樣建議記者。 國產奶粉“膽小” 借推出新品或更換新包裝而提價,惠氏不是第一個。去年6月份,雅培、美贊臣、多美滋等洋奶粉品牌也聲稱要“升級配方”,順帶“升級”了價格。“換配方只是一些洋奶粉漲價的‘障眼法’,實質上配方和工藝并沒多大變化。”島城一位乳品行業人士認為,改變配方所付出的原材料成本只值幾塊錢而已,借機漲價才是目的。 事實上,除了升級配方、更換包裝外,近兩年,“成本增加”也成為洋奶粉領漲行業的理由之一。去年以來,雀巢、惠氏等品牌接連漲價。而今年4月份,澳優、美素等也都以奶源、人工費等各項成本上漲為由,上調了零售價。 鑒于洋品牌奶粉每年至少上調一次售價,如今身價普遍較高。記者在各大超市發現,雅培、惠氏、美贊臣、多美滋等洋品牌奶粉的900克裝售價都在每桶200元以上,而國產奶粉普遍不足200元,最低每桶僅88元,價格差距頗大。據臺東一家超市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即使國產奶粉價格低,銷量占比還是不足20%,且每次漲價都是在洋奶粉上漲之后,才敢漲幾塊錢。(記者 王婷 攝影報道) 洋奶粉已經占據銷量絕對優勢,其成本也成為大家猜測的焦點。 算賬 隱性成本催生進口奶粉高價 究竟一桶售價200多元的奶粉,其成本價值多少? 記者先后聯系了圣元、蒙牛等多家奶粉企業,對于成本分析,大家都不愿意給予正面回答。圣元方面就表示,產品成本來源于生產、管理、營銷、渠道、損耗等多方面,原料確實只占成本的一部分。 “占40%吧。”隨后,記者通過私人關系聯系了一家洋品牌奶粉的相關負責人張元(化名),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嬰兒奶粉的毛利能達到60%,但各種流通費用最終擠占了廠家的凈利潤。張元所在公司的奶粉是原裝進口自澳大利亞,他算了一筆賬:8公斤鮮奶出1公斤奶粉,再加上乳清粉、各種礦物質、食品添加劑、包裝等,一般不超過80元,這是一桶洋奶粉“看的見”的成本。 但張元表示,乳業不是暴利行業,因為隱性成本太高。“其實洋奶粉和國產奶粉在原料方面差距不大,貴則貴在運營成本、物流成本和關稅。”張元稱,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人工、包裝材料費等成本要高于國內,而長途運輸的物流費也較高,最后還要繳納一定的關稅,這一塊加起來要耗掉10%左右。進入國內市場后,一二級代理商需要拿走10%以上的銷售額,接著超市要拿走20%以上,廠家還需支付5%至10%做媒體廣告費,最后能剩給企業的凈利潤不超過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