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壺中抽出美酒“樣品”
核心提示
濮陽市區日前發現一處西漢中前期的古墓葬群,在發掘文物時,考古工作者意外發現一西漢銅提梁壺內仍保存有一斤多液體。昨天,經目前全國最權威的鑒定中心——北京質譜中心鑒定,該液體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并經其認定的國內歷史最久遠的酒類。
A
濮陽挖出銅壺,兩千多年前的壺內有“聲音”
4月10日,濮陽市在東環干
城附近的廉租房建設項目之一的盤錦花園建設施工中,意外發現一處西漢中前期的古墓葬群。文物考古人員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西漢墓葬230余座,已出土600余件遺物。
令文物考古工作者驚喜的是,在對第134號墓發掘中,意外發現一西漢銅提梁壺,該密閉的壺出土時內仍保存有液體,約一斤多。5月10日,經層層送檢,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的聯合鑒定機構——北京質譜中心對該液體做出鑒定,認定該液體屬于酒類,是迄今為止國內經認定的歷史最久遠的酒類。
“裝酒的壺也是陪葬品,估計死者生前有嗜酒喜好!”濮陽市文物所所長南海森稱,第134號墓室內有男性骨架一具,骨架長1.68米。在骨架頭頂前部擺放隨葬品的地方,發現一個銅提梁壺和兩個陶罐、1個陶壺、1個銅盆、1個銅勺。銅提梁壺出土時提梁的鏈已銹斷,提梁斜挎在壺的肩部,當考古人員起取銅壺清理泥土后,輕輕一搖,竟意外聽到壺里有液體的聲音。
南海森說,“當時,考古人員極為激動,懷疑銅壺內裝的液體極可能是埋藏了兩千多年的美酒,考古人員迅速對該壺采取保護措施,用塑料袋進行簡單封閉,然后制作木箱全封閉保存。”
經對提梁壺檢查,該壺圓形,直口、圓唇、高領、廣肩、鼓腹、圜底、底部有很小的三個錐狀足。提梁為橋型、兩頭呈龍頭狀,用鐵鏈連在壺的肩部,鐵鏈已銹斷,壺蓋為一鍋蓋狀,中間有一橋型鈕。經測量,壺的口徑9厘米,領高7.5厘米,腹徑18厘米,通高23厘米。
4月中旬,為確切弄清壺內液體成分,濮陽市文物部門將該提梁壺移交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