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韓美聯合軍演的美軍航母及艦載機。 圖/中新
在一張美軍聯合指揮中心控制室內的照片里,顯示器中顯示,美軍已經將我國的山東半島大部和江蘇等沿海地區劃到了美軍航母的“防空識別圈”中。
動用了“超過一個國家的戰力”的美韓黃海聯合軍演于12月1日結束,緊接著“規模超過美韓演習6倍”的美日聯合軍演又開始登場。但這不過是拉開了美、日、韓三國本月一系列軍事演習的大幕而已。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東亞局勢仍將處于持續的緊張狀態當中。毫無疑問,以“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戰斗群為標志的西太平洋美軍在其中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那么,除了耀武揚威之外,美軍究竟要演練的是什么戰法呢?
美軍攻擊前“三板斧”,航母或靠邊站
2009年9月,美軍正式啟動由空海軍共同開發的新作戰概念——“空海一體戰”計劃;今年2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發布的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正式確認“空海一體戰”這一聯合作戰新概念。“空海一體戰”出臺的今年,就趕上朝韓延坪島炮擊事件。從美軍航母編隊參加韓美聯合軍演之中,我們或可看出“空海一體戰”些許端倪。
盡管韓國媒體形容參與演習的軍力與一個國家的戰斗力相當,但實際上,這距離美軍對“空海一體戰”的要求還相距甚遠。美國之所以確定“空海一體戰”(Airsea Battle)而不是海空一體戰的概念,就意識到了空軍乃至太空力量在作戰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以及核動力航母在未來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在美軍看來,未來的“空海一體戰”首先是要確保美軍太空情報支援體系的運作,同時削弱對手太空力量的使用;其次是空軍遠程隱形打擊力量(B-2、B-1轟炸機)和海軍巡航導彈核潛艇的快速打擊,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發動進攻;接下來才是美軍航母艦載機支援下的空海力量在E-3預警機、RC-135偵察機聯合指揮下對敵軍縱深目標進行攻擊。
“空海一體戰”是一種針對地區“崛起”大國的“高端”作戰概念。從“空海一體戰”的產生到今天的韓美聯合軍演,可以理清這樣一個思路,就是航母在處理地區“高端”問題上的無助——如果對手擁有各種現代化的“反介入”軍事手段,航母的效果無疑將大大降低。
和一般武器不同,美國的巨型核動力航母戰斗群,已被視為一種戰略威懾性武器,甚至有被神化的趨勢。一些美國的地區盟友在突發事件爆發后,紛紛將美軍航母看做為自己打氣、壯聲勢的有效手段。然而從航母本身的功能來說,首先是保證美軍全球范圍制海權,其次是在危機區域提供海空支援。然而由于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不少國家都在開發針對航母戰斗群的打擊手段,而航母本身的速度和反應能力也不適應突發事件,特別是高強度地區沖突的挑戰。
從“空海一體戰”的作戰概念來看,無論是美軍先發制人攻擊還是“防守反擊”,航母作戰群都不是首波打擊力量。相反,反C4ISR作戰(包括對敵方衛星體系攻擊和大規模電子干擾)、潛射巡航導彈的突襲、空軍的快速精確打擊,將構成美軍的前三板斧。
盡管航母威風赫赫,但我們關注的,應該是看不見的危險。(文/新華軍事評論員 鄭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