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世界糧食日前夕,農業部、國家糧食局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夏糧總產創下歷史第三高產年后,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將不低于去年10616億斤水平。國家糧食儲備庫存充實,儲備品種更合理,儲備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從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到加強農田基本水利建設,再到堅持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以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 守衛耕地紅線 確保糧食生產之本 國土資源部13日發布通報說,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工業園區管委會違法批地、占地案已作出處罰,非法建筑物被拆除或沒收并處罰款171.4338萬元,違法征收的土地被退還,并恢復了耕種,涉及的地方政府負責人受到處分。 耕地紅線是高壓線,碰不得。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少的國家,糧食問題一直是關乎國家安危的政府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而保護耕地面積則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所在。據國土資源部通報,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立案查處本期發生違法用地案件1.7萬件,涉及土地面積18.3萬畝,其中耕地6.5萬畝。全國依法拆除違法構建物898.3萬平方米,沒收構建物1318.1萬平方米,收回土地2.2萬畝,其中耕地7516.9畝。全國逾千人因非法占地問題被追究責任。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表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為18億畝耕地劃定“紅線”,是我們這個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守住18億畝紅線,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是糧食豐收之源 今年是新中國治淮60周年。繼今年上半年完成長江、遼河、黃河和海河四個流域綜合規劃通過審查后,淮河流域綜合規劃修編成果近日通過專家審查。 淮河流域是我國歷史上水旱災害十分頻繁的地區,土地肥沃,區內耕地1.9億畝,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7.4%,是國家糧食核心產區。水利發展始終對流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影響。上世紀50年代初,國家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掀起了新中國治淮第一輪高潮。1991年江淮大水后,國家確定了治淮19項骨干工程,2007年底基本完成。 今年6月以來,驚心動魄的1998年大洪水12年之后,長江流域再次發生暴雨洪水,寸灘、城陵磯、九江、大通和南京河段超警戒;湘江、贛江、岷沱江、烏江、嘉陵江、漢江等近20條重要支流超警戒甚至超歷史而有驚無險,背后的支柱是國家投資近300億元加快長江干堤加固,中下游3900公里堤防“強筋壯骨”全部達標。 “十一五”期間,國家進一步加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投資力度,大中型水庫的病險率明顯下降,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通過除險加固,可恢復和新增防洪庫容22億立方米,直接保護了下游耕地1.2億畝。“我國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綜合用水量,保障了國民經濟3倍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高速增長;以占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養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并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說。
強農惠農政策 國家糧食安全之基 10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明年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2011年生產的白小麥(三等)、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將分別提高5元、7元和7元。 從2006年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被稱為“托市”的最價收購政策,直接穩定著我國糧食市場走勢,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反映出國家保護糧食安全、強農惠農的政策目的。也是在這一年,有2600多年歷史的“皇糧國稅”畫上句號。新世紀以來,連續七個中央一號文件,使我國農業實現由“取”向“予”偉大轉折。 從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到增加對糧食主產區投入,從加快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到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從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到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增添了糧食生產的動力。國家糧食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17%-18%的安全線水平。 “預計今年全國糧食產量將不低于去年10616億斤的水平,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實現連續7年增產。”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為保證食品供應、穩定物價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