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曲奇、韓國海、日本糖果、法國紅酒、瑞士巧克力、西班牙橄欖油、瑞典三文魚、意大利乳酪……中秋節臨近,島城商家節前促銷戰又起。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大批各類洋食品也加入了中秋檔的促銷,列入了市民的采購單,成為節日貨新寵。這反映出進口食品近年來在消費市場逐漸被認可,不過相比傳統食品,洋食品雖然有普及的趨勢,但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還隱藏著很多“不能說的秘密”。 ????包含了通關成本 ????現象一 同樣餅干價差50% ????市民楊女士最近迷上了丹麥餅干。經朋友推薦,她喜歡上一種“丹麥藍罐曲奇”,雖然價格比國產餅干貴很多,但擋不住美味誘惑,很快成為這種洋餅干的“粉絲”。一旦成為日常消費品,楊女士開始注意價格,不比不知道,同樣的餅干竟然在各大超市差價巨大! ????楊女士專程到市內四區的各大商超走了一圈,發現同樣原產地在丹麥,125克裝的加侖子曲奇的價格大相徑庭:在某德資倉儲式超市里賣12.9元,在某臺資超市里賣15元,在某日資超市賣到了16.8元,此外還有商家賣到了18.8元……最貴的比最便宜的貴了50%。 ????“一直以為都是大超市,價格應該差不多,一比才知道差別這么大!”楊女士搞不清的問題是,有時候兩家相鄰的超市能為了豬肉貴1毛錢大打價格戰,而進口食品價格相差這么大,是商家視而不見還是故意為之呢? ????現象二 橄欖油貓膩也不少 ????被譽為“液體黃金”的橄欖油近年來在島城走俏,洋橄欖油的價格差同樣巨大。“有人用它拌涼菜,還有人用它美容,買的人越來越多。”某商場內進口調味品銷售負責人孫先生說,作為一種高檔植物油,純用橄欖油做菜的人還不多,年輕女性用橄欖油護膚的占主流,特別是一些孕婦媽媽,特意買高檔橄欖油擦肚皮。不過,價格差依然存在。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以比較有名的西班牙“品利”橄欖油為例,1升裝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最低的只要69元,有的賣70多元或80多元,最貴的賣到近百元。 ????“這還是大品牌的認知度高,小品牌或者不知名品牌的橄欖油差價更離譜。”孫先生介紹說,不知名品牌橄欖油的差價最多達到兩三倍。記者在市場上發現,洋橄欖油多是打著西班牙原產的旗號,類似于紅酒普遍被認為法國的好。不過,業內人士說,西班牙雖說是橄欖油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但也要看產區才能分辨橄欖油品質,并非西班牙產的都好。 ????出路 應合理定價打“親民牌” ????記者了解到,進口食品主要有兩種拿貨渠道:走經銷商或者直接到廠家拿貨。對于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銷量的進口品牌,一般走經銷商渠道,這樣價格有差別但不會太離譜。而直接到廠家拿貨,剛剛開發市場的產品,國內商家幾乎就可以隨意定價了。 “規范成熟的商家有一套合理定價體系。”營銷專家朱華江說,這些商家會根據貨品的成本,加上20%-30%的毛利銷售;而多數商家是能賣多高就賣多高。 ????“把消費者當傻子的商家最終要為自己的做法買單。”朱華江說,消費者的消費理念總是在不斷成熟,他們慢慢會發現,進口食品有大量優質產品,但這不是賣高價的理由,物有所值最重要。用“虛高”價格忽悠消費者的商家,最終會被消費者拋棄。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進口食品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勢頭,成為市民日常消費的新寵。一方面因為種類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商家開始走價格平民化路線,長久鎖定消費者。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說,人民幣升值后,已經開始帶動進口食品價格下調,今后這一下調趨勢將成為主流。島城各類商家應該抓住機會,打“親民牌”走平價路線,加快做大進口食品市場。 ????分析 進口紅酒成了暴利范本 ????“進口食品價格之亂,歸根結底還是缺乏比價,部分商家鉆消費者對洋食品認知度低的空子。”四方區某外資商場主管常先生專業做進口商品,對價格貓膩頗有研究。他說,很多消費者沒去過外國,不知道新奇的外國食品應該值多少錢。單純地認為外國食品包裝好、制作精美肯定質量好、品質優,價格理所當然地貴,“其實這里面有誤區。市面上相當一部分洋食品價格有泡沫。”常先生認為,進口紅酒的暴利之路正是很多后來洋食品爭相復制的。 ????島城紅酒經銷商朱先生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一次他去拜訪朋友,這位熱情的朋友無論如何也要他嘗一嘗自己剛得到的頂級葡萄酒——一瓶“10年陳釀”!聽到這句話,朱先生簡直是哭笑不得。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即使是同一個葡萄園,不同年份出產的葡萄也各有不同,從而使得不同年份的葡萄酒各具特色,并不是越陳越好,“×年陳釀”更不可能成為賣點,這擺明了是商家在拿賣白酒的方法賣葡萄酒“忽悠”消費者。 ????朱先生說,這種對紅酒文化的無知幾乎是近幾年紅酒市場不成熟的寫照。 ????“都說法國紅酒好,其實當地紅酒品牌很多,有的一個地區就有幾十個品牌。”常先生說,如果把法國波爾多比作中國的茅臺鎮,茅臺鎮幾十上百個酒廠,不是每個廠的酒都好,都能賣高價。然而,前幾年紅酒一掛上 “波爾多產”的旗號,馬上身價尊貴,最少也能賣幾百元。常先生認為,從進口紅酒從業人員的“復雜”也能看出市場的混亂:近年來,新入行的進口紅酒商人背景五花八門,做地產的、做建材的、做廚具的、做紡織的…… “反正覺得這個市場好,又沒有硬性的門檻,只要有點錢,都跑來做。” ????進口紅酒的暴利是根本驅動。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歐洲市場消費最大的是1歐元、2歐元左右的紅酒,每瓶三、四歐元的就算是很好的了。一、兩歐元的小品牌紅酒成本價只有一二十元人民幣,加上通關和物流成本也不過三十元,然而拿到國內被包裝成波爾多名酒,至少能賣一兩百元。而三、四歐元的好紅酒,回到國內就可以買四五百元甚至更高,暴利達到十余倍。 ???結束語 ????尋找價格背后的價值 ????至此,本報推出的“價格亂象調查”系列報道告一段落。為期兩周的報道中,我們為讀者揭示了家具、建材、保健品、燈具、鉆石、進口食品存在的價格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借您一雙慧眼,看透林林總總價格背后商品真正的價值所在。愿望是美好的,但能否真正做到不被忽悠,還要看消費者的自我修煉。在商品大量豐富,營銷手段花樣翻新的今天,其實我們也都在修煉。 ????消費者需要物有所值的商品,商家力求提高產品附加值,兩者本身就是一對矛盾的存在。如果只賣“基本款”產品,相信很多企業要死掉,這樣也無法產生偉大的企業。就像Iphone,大家都知道它賣得很貴,比基本款手機貴很多,但擋不住大家去買它。說明一個道理,商家可以溢價,但如何實現高 “附加值”是關鍵。如果靠創意、靠品牌文化、靠完善服務、靠獨一無二的產品體驗,這肯定是高手。而如果靠渾水摸魚、夸大產品描述、靠信息不對等、靠忽悠、靠鉆體制空子、甚至靠壟斷來實現高價,那終將會被消費者唾棄。無法否認,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這樣的商家還有很多,就在我們身邊。 ????避免成為待宰羔羊,消費者要擦亮雙眼,當然還有生活的態度,是跟風隨眾還是洞悉自身需求,也左右著你的消費觀。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很多囤積居奇、大肆炒作、通過價格戰翻云覆雨的商家能“施展才能”,與尚不健全的市場體制也有關系。后金融危機的今天,我們國家把拉動消費當做新的經濟引擎,然而,后面需要一個定語,是理性的消費而不是泡沫的消費。泡沫總是短命的,建立在泡沫上的東西怎能持久? ????歸本結底,讓價格回歸價值吧。記者 劉文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