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各環節“都能用錢買通” 一些相關法律法規名存實亡 現行的監督制度沒有形成制約關系,難以真正發揮質量的保證作用。靜下來想一想,開發商、建筑商和監理商,在某種程度上是利益共同體,市場的基本特點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開發商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得和建筑商合謀。監理方是開發商出錢雇的伙計,你天天挑他毛病,天天說使用材料不好,施工工藝有毛病,東家會給錢嗎?很顯然,三者沒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是一個合謀的共同體,怎么可能會絕對保證質量呢 “真想把房子退了。”一位購買了北京市望京地區一“高檔樓盤”的自由職業者徐誠向《法制日報》記者談起收房時的感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讓徐誠備感委屈的,正是住房的質量問題。 不久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只能持續25年至30年。而實際上,根據我國有關規定,民用建筑的最低設計壽命至少為50年。 上述講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北京律師秦富亭致信住建部,要求公開我國住房質量調查鑒定結果。 當前住房建筑質量問題,無疑已成為開發商與購房者之間的矛盾焦點之一。法律界人士認為,要真正解決好住房建筑問題,單靠某一領域的立法尚嫌不夠,需要從多領域多角度構筑多重法律體系。 建筑行業腐敗導致住房質量下降 記者翻開徐誠當初購房時從開發商那里拿到的宣傳冊:美輪美奐的構圖、精雕細刻的印刷、華麗煽情的用語……無一不在向購房者宣揚著該樓盤高貴的品質以及帶給購房者的上等生活。 但實際情況并沒有購房廣告說的那么好。走進徐誠尚未裝修的房間,可以看到墻壁上有多處開裂。 “你看,這堵墻是不是歪了?”順著徐誠手指的方向,記者發現客廳內從南向北的一堵墻的確略微有些傾斜。 隨后,徐誠又帶著記者來到他所購買的地下車位。記者看到,地下車庫的地面開裂現象更為嚴重,幾乎隨處可見。 徐誠認為,是開發商急于銷售房屋回籠資金,所以在施工時盲目趕進度,造成了房屋質量的下降。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住房質量的問題,記者聯系了北京一家建筑公司項目部的技術員孫毅。對于記者的問題,孫毅在電話里用極為低沉的聲音說,“晚上再跟你說”。 傍晚時分,記者在位于北京市西三環的一個建筑工地附近見到了孫毅。 對于目前的住房質量問題引發的爭議,孫毅絲毫不感到驚奇。“要是房子都修得那么好了,項目經理靠什么賺錢?”孫毅說,項目經理為了賺錢,會拼命地壓低成本,這樣一來建筑質量還怎么保證? “難道質量不達標沒有人管嗎?”記者問。 “那都是可以用錢擺平的。”孫毅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某個項目為了節省成本,在捆綁鋼筋時偷工減料與原有的設計圖紙不符,事后被設計單位發現。項目經理親自出馬說情未果,便直接扔給了設計人員一個信封,拿了錢之后設計人員便不再管此事。 孫毅認為,建筑行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可以用錢買通的。“與行賄的巨大收益相比,行賄的那一點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都是在這個圈子混的,都知道這房子怎么蓋都塌不了,何必那么認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