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黃河故道。 ????6月,停止行河34年的黃河故道刁口河流路將重新啟用,屆時黃河水將分兩路入海。 ????34年前,人們主動棄掉刁口河流路,讓黃河人工改道到清水溝入海;34年后,人們投資近1400萬元,重新啟用刁口河這條34年未用的黃河故道。34年間,黃河入海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何要讓黃河分兩路入海? ????開發三角洲 龍尾不能來回擺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分析黃河三角 根據測算,現行清水溝流路從1976年行水至2000年,黃河口地區共造陸約330平方公里,年均造陸13.8平方公里。由于近幾年黃河維持不斷流并進行了調水調沙,導致黃河入海口處泥沙沉積過多,僅在2007年,黃河便在北向自然改道2285.76米入海,并在三角洲形成了兩個四面環水的新增島。 多項數據表明,治理黃河入海口,減緩河口淤積延伸速率,可以延長目前黃河入海流路的穩定期,根據對未來河口來水來沙及其入海流路演變趨勢預測,清水溝流路還將行河30年以上。 但將來黃河入海淤積的壓力將逐漸增大,勝利油田開發、黃河三角洲建設、東營市規劃定位、嚴峻的防洪形勢等各種矛盾交織下,穩定黃河口入海流路、規劃備用流路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刁口河停河 年輕桑田變滄海 相對于每年新增十多平方公里的黃河淤積土地而言,黃三角每年又有大量的濕地被渤海吞噬,據測算,1996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約有7.6平方公里的“年輕土地”被渤海吞噬。 另外,34年少有黃河淡水補給的黃河刁口河流路也出現了生態退化的問題。受水沙條件變化、海洋動力作用及人類活動影響,刁口河河道地形地貌發生了較大變化,自然形態和生態環境均發生了較大改變。由于缺少淡水補充,北部濕地及自然保護區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生態環境退化;由于海岸蝕退,近海油田設施受到嚴重威脅;河道大規模開采開發,過流能力嚴重下降。 如何讓這片區域重新煥發生機,成了治黃人的研究課題。1992年,原國家計委批準了黃委會編制的《黃河入海流路規劃報告》,確定將刁口河流路作為黃河最近的備用流路。此項計劃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盡快恢復黃河故道的生態環境。 老河道復流 脆弱生態煥生機 “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研究 成果已經顯示:不額外加高大堤、采用大小水分洪的措施,可以使目前的清水溝流路保持40-50年的穩定期。但是黃河復雜多變的本性還遠遠沒有被人們所認識,隨著黃三角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讓黃河入海流路的穩定期延長,與黃三角開發關系重大。” 黃河河口管理局防汛辦公室主任管新城對記者說,“在此次黃河三角洲生態調水和刁口河流路恢復過水工程的名稱中,很容易看出,此項工程的首選之義就是‘黃河三角洲生態調水’,目的是配合黃三角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使作為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之一的4.85萬公頃刁口河區域恢復過流,讓該區域脆弱的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最終像現行入海口一樣,煥發勃勃生機。”管新城告訴記者。 據管新城介紹,本年度實施的刁口河流路生態調水工程,主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為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實施生態補水,實現北部三角洲陸地濕地的功能修復;二是使刁口河恢復過流,調度一定的水量進入刁口河北部海域,使刁口河全線過水,實現北部三角洲淺海濕地的功能修復,為刁口河流路啟用進行試驗,做好準備。(記者 郭波) 相關鏈接: 黃河下游解放后三次改道 150多年前,黃河棄徐淮故道北徙,從山東利津入海,從此以后,在廣袤的河口地區,黃河來回游蕩,至今已經九易其道。到解放后,經過三次人工改道,“三年兩決口、十年一改道”的黃河入海探路的腳步才被人類所控制。 第一次改道:1953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是小水三河并行、大水漫流橫溢的黃河入海流路。1953年4月,墾利縣提出在小口子村附近、甜水溝和神仙溝相向坐彎處挖引河使三河歸一的請示,當年6月14日,民工隊在小口子附近采用抬筐等原始工具,奮戰3天,挖出了一條長119米、寬17米的引河,7月8日,滔滔黃河水按照人們的意愿通過引河由神仙溝流入渤海。 第二次改道:1964年 1963年12月30日,黃河入海口處的小沙汊河卡冰阻水,洪水圍困當時的墾利縣機關駐地孤島(現在的黃河口鎮),15個村及林場駐地職工2675人受困,省委及地方政府決定,在羅家屋子爆破民壩分水,第二次人工干預改道在毫無準備、極不情愿的背景下實施——黃河入海北走刁口河,此后的多年,人們發現,倉促的分洪改道,讓該條流路無法承擔黃河入海的重任。 第三次改道:1976年 勝利油田在黃三角的開發將黃河入海流路的改變再次提上日程,1976年5月3日,經過7年多的前期工程,黃河入海改道清水溝的計劃得到國務院的批復進入實施階段。5月21日,黃河在羅家屋子成功截流,滾滾黃河水按照人們的意愿從清水溝注入渤海至今,黃河入海口任意擺動的歷史得以改寫,黃河河口終于有了家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