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南京:“時空化”城市巡防 南京市的安全防控,時間上加快反應速度,空間上優化巡防布局 當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紛繁多變的時候,治安狀況也在趨于復雜,對城市公安機關的治安防控能力提出了新挑戰。 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防范水平?如何建設真正的“安全城市”和“設防城市”?南京市副市長、 動態治安呼喚巡防模式創新 治安日益呈現動態化特征,是近年來社會的顯著變化。隨著犯罪分子作案時間、空間、手段的不斷改變,公安巡邏防范模式也要跟著改革。 以南京為例。南京是全國最早開展民警巡邏的城市之一,尤其近年來構建起八張巡防網絡,巡防工作日趨成熟,群眾安全感等指標一直處于全國前列。 然而2009年上半年,各類案件特別是侵財案件呈現高發態勢,連續發生了幾起比較有影響的案件。公眾、媒體議論紛紛:都說南京治安好,為什么還會連續發案? 警方的壓力非常大,也引起深思。徐珠寶帶領相關分局長和部門負責人,到幾個案發現場和周邊地區作了實地調查,得出結論:雖然全市巡防工作總體比較成熟,但在打擊、防范、管理、控制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漏洞,有不適應、不符合當前動態化社會治安發展需求的因素。 網格化巡防,既然是張網,就一定會有網眼、有漏洞,網格的大小就決定了這張網的作用。所以網格化只是一種形式,真正與時俱進、具有核心價值取向的是動態的時空關系。 按照徐珠寶的理念,對巡防工作,“需要在時間上、空間上有新的認識,新的對策”。他說,和犯罪分子較量,實質就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較量,一切治安問題都在時間、空間中發生、發展和結束,凡是犯罪分子有時間作案、有空間藏身的,都是公安巡防的死角、盲區,因此,巡防要在“時空化”上做文章,實現警力等資源在時空變換中自由組合、動態變化,形成立體、多維的巡防布局。 “時空化”助推巡防模式升級 高效的巡防是最大限度壓降犯罪、提高公眾安全感的有效手段。要實現高巡防,就要一手爭搶巡防布控的時間、空間,一手擠壓犯罪分子作案的時間、空間。 對此,南京警方推行情報導控引領制,在全市組建了7萬余人的治安信息員隊伍,建立市局指揮中心、業務部門、分縣局、派出所和巡區五級研判機制,通過獲取情報信息直接協助破案近4000起。 街面見警率、管事率高不高,直接影響市民安全感的高低。街頭有警車,巷尾有警察,老百姓會感覺到民警就在身邊,心里也就踏實。南京警方推行百崗千車巡邏制和巡區巡段巡長制,進一步優化警力配置和巡防布局。全市社會面每時段有巡邏民警1200人,保安輔警3000人,110巡邏車包括警牌警車250輛,形成互為呼應、全時運轉的防控格局。 陣地控制是基礎工作,通過推行社區民警擔任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和服務管理站副站長,把警務工作融入黨務、政務、事務、家務,整合了資源,提高了社區防范水平,進一步擠壓了犯罪空間。 火車站、汽車站等地是城市的“窗口”,也是治安“晴雨表”。以往,小旅館拉客、賣假發票、詐騙等現象較多,屢打不絕,市民意見較大。南京警方一方面加強全天候巡邏打擊,從“時間”上整治,另一方面,加強源頭打擊,從“空間”上延伸治理。比如小旅館拉客現象,僅打擊拉客人員效果不好,公安便會同工商、旅游等部門對火車站周邊地區中小旅館、房屋出租戶進行清查,對全市小旅館拉客建立臺賬,利用法律、經濟、行政、教育等手段,加大對拉客小旅館的教育處罰力度,從源頭上使此類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巡防機制改革應實現三大轉變 判斷巡防機制改革是否有效,其中一條重要標準就是看是否實現以動態警務為核心,是否實現警力跟著警情走。 徐珠寶認為,應對當前的社會治安現狀,推進巡防機制改革應著力解決三個轉變。一是布警從粗放型到集約型。以往動不動就搞運動式檢查整治,效果不一定好,現在,推行“時空化”巡防,通過“等級布防”,根據警情變化,實行“紅橙黃綠”四色布警,按照治安需要合理調配警力,避免了平均用警造成的警力浪費。 二是用警從重投入到重戰術。以往更多地依靠投入人力、物力維持治安防控,而“時空化”巡防更加重視投入產出關系,加強巡防戰術研究和訓練,提高各級巡防指揮人員和路面民警的戰術素養,加強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控制。 三是巡防從重內控到外聯動。“時空化”巡防要求,在治安卡口為主的“三道防線”基礎上,快速形成“5分鐘處警、15分鐘支援、全市半小時包圍、南京周邊城市一小時聯動”的“四道防線”,并推行扁平指揮應急制,進一步提升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 《瞭望》文章:杭州:規范執法出警力 杭州市公安局下城分局東新派出所位于城郊結合部,治安形勢復雜,是杭州市接警量最大的派出所之一。本刊記者在該所采訪時卻發現,盡管來派出所辦事、報案的人很多,但整個派出所的工作秩序井然。 派出所所長孫琦告訴記者,自從進行了執法規范化建設改革后,派出所應對實戰能力、民警工作效率和群眾滿意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據孫琦介紹,根據執法規范的要求,派出所對現有內部區域進行了調整、改造,劃分了辦事、辦公、辦案、生活四大功能區域,并配以不同顏色增添視覺效果,利用門禁系統實施了區域物理隔離。同時落實專人對各類來所人員進行分類引導,其中對報案人、證人、犯罪嫌疑人等案件所涉的各類人員,由專人帶至到辦事、辦案區域開展相關工作,有效提高了內部的安全防護能力。 在報案室內,記者看到一名家中被盜的居民正在做筆錄,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這里的筆錄是一套固定的模板,當事人僅僅需通過選擇或自主回答即可完成筆錄制作,而且報案室還統一設置了雙屏電腦,報案人可以同步看到筆錄制作過程及筆錄內容,即時提出修改意見。 孫琦介紹道,筆錄制作工作是日常執法工作的基礎,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對筆錄沒有固化的標準,加之民警個體素質的差異,導致筆錄制作走入“兩難”,即民警制作筆錄達到高質量難,群眾報案想早點走難。杭州市公安局對此開展專題研究,大膽進行改革。專門設計了詢問和現場訪問共4套筆錄,以案件基本要素為基礎,固定筆錄提問內容,有效避免了因民警個體素質差異而造成的筆錄要點不明確和因群眾個體素質差異而造成的案件內容表述不清等情況的發生。新型筆錄模板得到了檢察院、法院認可,證據效力得到確認。據統計,制作入室盜竊案件的報案筆錄,民警平均用時從原來的40分鐘左右減少到了現在的15分鐘左右。 在接處警的流程上,杭州警方也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范。要求民警在日常接處警工作中,嚴格實行“警情前置”,即積極利用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優勢,努力采取各項應有措施,力所能及地減少群眾損失。如在盜搶案件的現場處置中,改變了以往普遍存在“現場核查身份,帶回所制作筆錄”等簡單做法,注重先期對違法犯罪嫌疑人的搜索、抓捕和盡可能為群眾挽回損失工作,切實解決報警人最為關心的“止損抓人”和接處警民警最為關心的“完成受案手續”二者之間的矛盾。 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杭州市公安局長柯良棟認為,當前基層公安機關普遍存在忙于應急、苦于應對、疲于應付,廣大一線民警拼體力、拼健康、拼消耗、拼安全,無心、無暇、無力去解決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的狀況。 “造成我們公安工作的被動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自身角度看,主要因素是依法履職能力不強,很多無效勞動和額外負擔是執法不規范引起的,導致本來就緊缺的警力更加捉襟見肘。”柯良棟說。 杭州市公安局的治本之策是規范執法,包括改進和加強對執法執勤活動的優化管理,減少重復勞動、無效勞動,向執法效能要警力;提升執法主體素質,增強依法履職能力,向執法素質要警力;有效防范和整治突出執法問題,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心理負擔,向執法效果要警力。 記者在下城分局東新派出所了解到,開展執法規范化建設以來,該所2009年各類針對民警工作作風、工作效能等的投訴量明顯減少,全年書面信訪案件同比下降66.7%,110投訴數同比下降47.6%,12345投訴數同比下降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