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平委員表示,目前,我市正按照“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在膠州灣北岸啟動建設國際一流的生態型國家級高新技術區新城。目前,膠州灣頂西側原有的眾多鹽田按照建設規劃現已返鹽歸海,大沽河口附近的灘涂仍列為生態濕地保護區,紅島周圍也保留部分灘涂養殖區。為了解決膠州灣北岸新城區產生的陸上污水,規劃近期在膠州灣北岸建設兩座日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遠期還將建設2座),將新城區產生的各類污水 進行處理達標后排入膠州灣。如果按滿負荷日處理污水40萬立方米、達標排海廢水量以90%計算,則兩座污水處理廠全年排海的總廢水量約為1.3億立方米,即全年每分鐘向膠州灣排放約250立方米廢水。據此計算,全年累計排海廢水的總體積,相當于一個長20公里、寬1公里、深7米的巨大淡水體。如果采取在紅島附近做近岸排放,日復一日的排海廢水有可能在水動力交換能力很弱的灣頂近岸海域長時間滯留,并由此造成近岸海水鹽度降低,進而對紅島周圍的潮間帶物種以及灣頂沿岸附近的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不利影響。
????為此武委員建議,目前對膠州灣北部海域的水動力狀況還缺乏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因此,有必要對該海域尤其是灣頂附近的潮流、余流、混合擴散規律等開展實地觀測包括海水示蹤物追蹤研究,進一步明確膠州灣內不同海域污染物稀釋擴散的能力和特征,建議將陸上污水處理廠的排放口設置在紅島以東進行深海排放,避免陸上排海淡水對灣頂西部生態濕地、紅島周圍菲律賓蛤仔養殖區以及膠州灣北岸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大的干擾或破壞。同時,膠州灣北岸新城區將規劃建設龐大的陸上水網體系和綠化景觀。建議進行陸上綜合管網設計,對陸上污水處理廠的排放部分廢水做深度處理后,作為新區水網系的景觀用水以及綠化灌溉用水,以減少陸上廢水向膠州灣的排放量,使膠州灣北岸開發建設真正實現在保護前提下的可持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保護。(李曉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