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為將“網上不罵人”明確寫入校規,北大擬在今年年內出臺新的師德條例和學生守則。支持者認為,此舉有助于引導和提高公眾在虛擬世界中的文明素質,有助于提升網絡道德;質疑者則認為,將“小孩子都知道的事兒”寫入大學校規恰恰體現了高校管理者的困惑和無奈;反對者則更為干脆地表示:有些小題大做。
北大新校規擬禁“網罵”
新條例要經法學院課堂討論
北大目前的師
德條例包含哪些內容?新條例將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昨日,記者擬就此事聯系北大宣傳部進行采訪。當記者撥通電話后,對方始終無人接聽。于是,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聯系到校學生部和人事部相關負責人。令人吃驚的是有關老師對目前北大正在實行的師德條例一無所知。
在詢問過學生部后,他們的答復是應該去咨詢人事部。當記者聯系到人事部有關負責人時,他們的回答是“自己對現行的師德條例不大清楚”,又讓記者去詢問校長辦公室。
校長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表示,自己不清楚師德條例內容,應該去咨詢學校文書室,學校網站上關于師德條例的相關內容已經被刪除。當記者撥打幾次電話聯系到文書室一位姓于的負責人時,對方聽清記者意圖后表示,“一切聽宣傳部通知”。
北京大學學生部一位負責人回憶,目前,學校一直在沿用教育部1989年11月開始試行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并于2002年修訂北京大學學生違紀處分條例,共31條。
2005年以來,北大學生守則和師德條例不斷修訂。但隨著社會上新鮮事物不斷出現,因此相關條例也在抓緊修訂中。北京大學學生部馬部長表示,預計新條例將在今年底前出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北大目前已開始著手修改師德條例和學生守則。據悉,北大校方已請由北大教授、專家等組成的道德委員會修訂北大師德條例,增加相關規范內容。新規則將通過各院系教師、學生代表討論后,最后拿到北大法學院學生課堂上進行討論。在經過多方討論后才能確定新規則。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表示,今后不僅對老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新的要求。因此今后學生守則也將考慮做相應調整,包括不得在網上漫罵造謠。
“網上不罵人”條例早有雛形
為了解北大師德條例修改歷程,記者查閱了部分北大校報。根據記載,北京大學在2001年3月曾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這被看作是幾經修改后比較成形的師德條例。
當時學校提出,高等學校的教師是完成高等教育承擔的重大任務和實現高等學校職能的主要依靠力量。有無一批著名科學家、學術名師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是衡量一所大學綜合實力、地位、形象的最主要標志,而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目標能否實現。
據記載,意見中指出,從國內社會發展的變化來看,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主體、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人際關系上來,這些對師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杜絕剽竊等弄虛作假行為也被寫入其中。此外,關心愛護學生,自覺教書育人。對學生要言傳身教、以身立教,用先進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進行陶冶和教育。對于違反學校教書育人有關規定,出現有失教師身份并在學生中產生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言行的,將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對出現上述情況的不得晉升高一級職稱和提高評聘等級。夏學鑾教授表示,這些條例其實已經是“網上不罵人”師德條例的雛形。
網友質疑校方管理
北大患上“校規依賴癥”
針對北大考慮修改師德條例和學生守則,將不在網上漫罵造謠等規定寫入學生守則一事,引起各方爭論,有人就嘲笑“堂堂北大連網上不罵人也要放進校規進行規范”,可見教育很存在問題。
到底教育是否存在問題?有網友所指出,“農村老太太也知道教孩子不要罵人”,北大把這不準罵人寫入校規,這與前兩年某教育局針對教師的“不準強奸女學生”以及時下某些地方要求黨員干部的“不準貪污受賄”等規定,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北大何以把這類既沒必要制定、也不具可操作性的罵人也要寫進校規呢?教育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有專家表示,顯而易見的是網上罵人現象的普遍,尤其是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北師大教授曝粗口”事件,更是引發了人們對師德以及網絡道德的反思。盡管如此,許多網友認為北大此舉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時下高校當中流行的“校規依賴癥”。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潘知常說:“現在,網絡漫罵的情況確實比較嚴重。如今在論壇、網絡游戲里面,一點小事,很快就能升級為人身攻擊,真是不可思議。”
律師說法
網上誹謗多屬民事糾紛
律師郭峰表示,如果當事人在網絡上遭遇誹謗,受傷害的程度應視對方言語給本人造成的損害和影響而定。如果當事人欲向法院起訴,首先應從網絡上準確地收集證據,并到公證部門進行公證。通常此種事情多屬民事糾紛,法院將根據證據及雙方陳述進行民事調節,具體賠償數額視對受害人造成的損害程度而定,目前法律上并未對具體賠償有明確規定。
對于北大將“網上不罵人”寫入校規一事,郭峰表示,“很有必要”。從他近幾年所接觸的民事糾紛來看,雙方因在網絡上出現言語糾紛而起訴到法院的案例逐漸增多。郭峰說,知識分子群體因觀點相左而通過言辭互相進行攻擊、辯論很正常,但應把握尺度,避免對對方造成傷害,以免觸及法律層面。同時,郭律師呼吁應盡快出臺相關法規,凈化網絡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