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楊志堅 通訊員 周佳) 石斧、黑陶、銅鏡、剪紙熏畫等,時間跨度數千年的近500件古物令人目不暇接。日前,記者在李滄區文物管理所見到了這批完全從民間征集來的“寶貝”。據悉,從2002年開始,該區每年都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從民間征集流散的文物,并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文物征集計劃。
???????據李滄區文化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在該區散落著諸多的文物古跡,像十梅庵的古城頂遺址、戴家 后山的三清洞、竹子庵等均久負盛名。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古跡破壞嚴重,不少文物散落民間,為加強文物搶救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也使散落民間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李滄區從2002年開始即在全市率先制定、啟動了文物征集計劃,每年拿出專門資金征集散落在民間的文物,截至目前共從民間征集到了近500件有一定價值的文物。
???????“我們征集的主要對象是對本地歷史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保存價值的文物,如這些征集到的文物中,原始時期的石斧、石刀,距今4000多年、壁薄如蛋殼的黑陶,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漢代的銅鏡,清代的剪紙熏畫、龍頭碑等數十件文物都彌足珍貴,其中‘蛋殼陶’、剪紙熏畫等十分罕見。”李滄區文化局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批完全從民間征集到的文物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石斧、石刀等,也有清代末年的剪紙熏畫。
???????“說實話,從民間征集文物是有一定困難的,隨著百姓收藏觀念的增強和征集計劃的逐步實施,近幾年來從民間征集到的文物數量也在呈下降趨勢。”李滄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說道。據悉,為了征集到有價值的文物,工作人員經常要走街串戶,不僅要時常到文物市場“探寶”,還要經常到轄區居民家中走訪做工作。“在市內四區中,李滄區的古跡相對較多,因此有一定數量的古物散落在民間,但與城陽、即墨等地相比,李滄區近年來并沒有新的古代遺跡被挖掘出來。”據該區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這批從民間征集到的文物中,最“昂貴”的是一古代石鉞,征集時花費了一萬余元,而其他的文物在征集時所花費的資金多在三四千元,“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征集的對象主要是對本地有一定研究價值的文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民間收藏者對征集活動比較支持。”
???????據悉,李滄區文化局工作人員已經對這批從民間征集到的文物進行了分類整理,但由于目前缺乏陳列場所,這批文物暫時還不能與廣大市民見面,只能呆在庫房中供研究之用。“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有所改善了。”李滄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區計劃在李滄東部建設一個圖書館、博物館等“多館合一”的場館,屆時這批取之于民間的文物就會在市民面前“亮相”;而隨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展開,該區將進一步摸清轄區內的“寶貝”家底,爭取進一步充實這一征集自民間的文物“寶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