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慶典現場 |

|
香餑餑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
人海相諧新田橫———田橫祭海節精彩回眸8月13日,田橫祭海攝影大賽頒獎儀式在青島舉行,這標志著第三屆田橫祭海節圓滿落下帷幕。
市場化運作資金140余萬元,2006年三天時間吸引35余萬中外游客齊聚田橫,創造出2000多萬元的經濟價值,強烈輻射周邊鎮村增收3000余萬元,青島電視臺首次對祭海活動進行全程現場直播,國內外50余家媒體120余名記者關注報道……政府搭臺,商業運作,百姓增收,田橫黨委、政府深挖地方民俗經濟潛力,三年締造了一個祭海民俗神話,產生出巨大的文化、經濟、社會和品牌效益。
一個小漁村簡單原始的祭祀活動,何以發展成為當前我國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原始祭海儀式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民俗盛會?
精彩之后,思索仍在繼續。近日,記者再次走訪田橫,回眸這一民俗盛會帶來的豐碩成果。
文化盛宴
田橫祭海節首先是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田橫位于即墨鰲山灣畔,風光旖旎,人文薈萃。祭海是當地漁民祈望豐收、平安的一種古老風俗,俗稱“上網”,至今已延續500余年。長期以來,祭海只是田橫漁村自發、零星分散的民俗活動。
從2004年開始,田橫祭海節因為有了精心策劃與嚴密組織,內容日趨豐富,形式不斷靈活,規模逐步擴大,更具觀賞性。隨著活動主題的逐年深入,“周戈莊上網節”最終命名為“田橫祭海節”;為便于游客參與,時間由每年的固定日期改為3月18日前后的周末三天;在繼承傳統民俗特色的同時,增添了船老大請財神、攝影大賽、香餑餑面塑大賽、吳橋雜技、巨書表演等三十余種民俗特色活動,活動范圍也由周戈莊村擴展到黃龍莊、羊山后等沿海漁村;通過對祭海節各項活動對外招標冠名,吸引商家參與,由群眾自發辦節變成了社會辦節。
2006年田橫鎮政府首次提出“人海相諧,興我家邦”的主題口號,建起古樸的“老漁村”大牌坊,增加了仿古祭海典禮、開船儀式、秦唐風情古典樂舞演出、百年即墨老照片展等內容,古老的祭祀儀式被賦予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田橫祭海節的藝術檔次和品位得到明顯提升。這是打造文化品牌不可缺少的內容。比如,在每屆祭海節上,他們都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山東省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祭海攝影大賽”,由專家評出獎項,最后編印攝影畫冊。通過攝影這種現代的藝術手段,將民俗文化進行固化和升華,效果的確是事半功倍。還有編導仿古祭海儀式晚會、評選特色農特產品,等等,這些活動,為文化品牌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田橫鎮黨委書記、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工委書記宋宗軍認為,文化作為商品是需要包裝、需要打造的。為什么納西古樂出名了,為什么啤酒節、海洋節出名了,這其中包裝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品牌的包裝、文化資源的整合、文化品位的升華,三者是循序漸進、相互影響的;诖耍麄冞非常注重對田橫文化進行系統包裝。2003年,他們開始長遠打算,著手創建自己的形象品牌:導入了VI視覺形象識別系統,注冊了城鎮品牌商標,通過建立田橫政府網站、設計制作形象宣傳牌、畫冊、臺歷、手提袋、信封、名片、檔案袋、明信片等等一系列載體,從自然資源、人文風光、歷史文化、發展前景等很多方面,全方位、高層次、立體式地推介田橫形象,打造城鎮文化品牌。
3年來,“文化田橫”的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田橫文化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社會實踐充分證明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更離不開文化品牌。
“產業鏈”
祭海節不僅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經濟活動。
田橫的實踐表明,文化對經濟的促進,表現在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兩個方面。平均每屆祭海節都會吸引30萬游客參加,30萬人,是巨大的人流、物流、商流。據統計,今年的祭海節輻射即墨東部沿海增收3000多萬元,這就是文化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
一個祭海節帶起數條“產業鏈”。此次祭海節田橫鎮已與五個投資商簽署了合同,吸引資金20億元,擬在周戈莊周邊地區建立一個集“休閑、旅游度假、會展中心”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在這些地方大力開展“綠色漁家宴、漁家賓館、出海一日游”等為主的旅游項目,周邊15個漁村約1.5萬漁民吃上了“旅游飯”。
香餑餑面塑是祭海節祭祀時用的一種大饅頭,大的有三四公斤重,形狀各異,有的似壽桃,有的似盤龍,有的似飛鳳,面塑造型栩栩如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疤餀M饅頭”出于祭海節,又因祭海節而身價倍增。田橫鎮對“田橫饅頭”的工藝進行創新,統一包裝后作為禮品銷售,每個60--70元還供不應求。“田橫饅頭”一炮打響后,田橫鎮政府出面把“田橫饅頭”注冊了商標,制定了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開始以嶄新統一的形象對外推廣“田橫饅頭”。很快,“田橫饅頭”名聲越來越響,前來預訂饅頭的人逐漸多起來,祭海節后,不少城市里的單位、飯店紛紛前來訂購饅頭。由此,“田橫饅頭”從祭海節的禮品,變成了常年供應市場的商品。小麥種植、磨面、加工、銷售等這幾個饅頭產業的主要環節迅速形成,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借“田橫饅頭”舉一反三,田橫鎮政府又將頗具地方特色的豆腐、粉條、綠茶、海參、烤蝦、薯糕、鮮玉米、蝦醬、蝦皮10種產品,統一注冊了商標,制定出質量標準向外推介,效果同樣良好。目前,海參已基本形成了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分工明確的產業鏈,成為年育苗3億頭,年產海參250多噸的海參基地;粉條產業也基本形成了地瓜種植、粉條加工、粉條銷售的分工協作模式。
因為帶動效應,鰲山衛的鶴山旅游風景區、溫泉的麒麟山莊、新空間度假村以及一些酒店、旅館均都參與了祭海節的準備,整個即墨東部的旅游產業因此更加活躍起來。一次祭海節貫穿聯結起了餐飲、交通、土特產加工等眾多產業,在滿足現代人消費情趣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休閑經濟可謂活矣。
田橫黨委、政府立足當地農特產品豐富的實際,借助巨大的人流、物流和商流,引導當地漁民全民皆商,做足了增收文章。通過統一標識、統一包裝、統一規格,推出了田橫饅頭、豆腐、海參、茶葉、粉條、烤蝦、蝦皮、咸菜和干魚等一系列農特產品。祭!跋沭G餑”面塑,每個賣到60元,利潤大翻番。祭海節期間推出的田橫十大名菜和八大特色小吃,有力帶動了餐飲消費。2004年田橫政府劃撥專項資金,統一注冊商標、掛牌,推出的30余家“喜行漁舍”特色漁家宴、漁家旅館,經過兩年多的悉心經營,以此為代表的“田橫漁家游”已成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道“招牌”。借助祭海節,推出富有地方特點的旅游文化產品,《俗話田橫》、《田橫祭!、《活動指南》和《相約田橫》等書籍、畫冊,《田橫小夜曲》和《田橫祭海暢想》等音像制品,成為游客饋贈親朋的佳品。
田橫祭海節的成功舉辦、“喜行漁舍”的成功運作、農特產品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提升了田橫的對外形象,促進和帶動了田橫旅游經濟的發展,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主辦方、當地群眾和游客實現了“三贏”。
推介青島新東部
田橫祭海節的另一長遠效應當是推介了青島新東部。
200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即墨調研、考察。青島市委為即墨東部做出了嶄新的定位:青島大旅游的補充、延伸和升華,是未來大青島的新東部。即墨提出要緊緊抓住這一契機,以“突破溫泉”為啟動點,要將鰲山灣建設成為以休閑度假療養保健為特色的旅游度假中心;具有國內外較高接待水平的會議中心和接待中心;聚集高精尖人才的科研教學中心;吸納精英人才的居住中心。去年投入6.3億元,進行了20項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使東部區域功能迅速增強。
而獨具慧眼的田橫人恰恰是抓住了這一重大的歷史機遇,主動把自己融入了青島新東部的發展大潮中。他們認識到,青島市九次黨代會提出了構筑“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框架的發展戰略,這其中濱海公路穿過田橫鎮區17公里,七大組團中也有田橫,田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經過權衡,他們認為田橫的比較優勢在文化資源,所以,他們堅定地走上了“以祭海節為突破口,實施文化興鎮”的道路。
事實證明,祭海節已成為向世界推介田橫、推介即墨東部旅游資源和發展前景的最好方式之一。通過這一文化品牌,即墨向世人展示了包括東部沿海六鎮一區在內的鰲山灣發展大旅游的美好前景。鰲山灣不僅有田橫五百義士、雄崖古所、道教全真派發源地等人文遺產,還有蜚聲全國的田橫島及其它23個島嶼、天柱山、溫泉等自然資源,出產風格各異的特色海產品和土特產品,中國北方濱海旅游的典型特征幾乎都匯聚于此。
沉睡了多年的偏遠古鎮,開始引起許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關注,歐風小鎮、九月森林、海市勝景等數個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先后落戶田橫,并融入青島新東部、即墨鰲山灣的大旅游經濟鏈條之中。
宋宗軍介紹:“我們始終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充分發揮祭海節在對外推介、拉動旅游產業等方面的作用,今后將用心經營,進一步擴大祭海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以民俗促進田橫經濟的快速發展!
以文化喚醒沉睡的土地。事實證明,田橫人已經快步走上了“文化興鎮”的道路。他們通過文化的魅力,讓千百年來一直在沉默的田橫鎮煥發出了新生機和活力。田橫鎮正成為青島新東部最亮的明珠之一,而她奪目的光彩又為青島新東部建設和發展平添了和平添著無窮的魅力。辛梅寧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