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熱線電話
2005年12月20日,市民姜桂紅打進青島電視臺《生活在線》熱線,哭訴:“我今年37歲,20多年前父母去世。過年的時候,我和別人一樣貼對聯,貼福字,買鞭炮,不會包餃子就買來凍水餃準備過年。可是,真正到了晚上,別人家里齊聚一堂,充滿歡聲笑語的時候,我卻抱著兩個
骨灰盒在冰冷的家里痛哭,那時我才是個10幾歲的孩子……屋子沒有一絲溫暖,有的只是無盡的悲傷和淚水。就這樣,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在世上。20年后,一次偶遇鄰居大媽,聊天的時候意外得知:自己是爸爸媽媽37年前從江蘇省無錫市抱到青島的孩子!我很見親生父母一面,我想知道自己倒底是誰的孩子,請你們幫幫我,…
…”聽了姜桂紅的哭訴,我們被深深感動了,決定幫助她解開身世之謎,尋找親生父母。
我們尋訪了姜桂紅母親生前最好的三個朋友:曲阿姨、陳阿姨和孫阿姨。三位知情人證實,當年,姜桂紅的母親很喜歡孩子,但一直沒有懷孕,一次突然請假,坐火車去江蘇無錫孤兒院抱回一個剛剛出生才兩、三天的女嬰,這個女嬰就是姜桂紅。遺憾的是,三位知情人知道的只有這些了,至于姜桂紅的親生父母到底是誰,她們也不知道。真相終于大白了:自己的父母原來是養父養母,那么,親生父母倒底在哪兒?為什么要遺棄自己的親生骨肉?“你恨他們當年遺棄你嗎?”姜桂紅低下了頭,一會兒,她抬起頭,眼里含著淚水,說:“曾經恨過,但他們畢竟是生我的親生父母,這份血緣關系是永遠不能改變的,血濃于水,我不會恨他們。也許當年因為家里窮,你們不要我,我不怨你們;也許因為我是女孩,家里孩子多,你們不要我,我也不怨你們;也許我是私生女,你們不要我了,我都不怨你們。我就是想見見你們,我想知道自己是誰的孩子…
…”說到這兒,姜桂紅再也控制不住,雙手掩面,失聲痛哭起來… …
姜桂紅說:“我一定要找到親生爹娘,我一定要找到底!”于是,《生活在線》決定和姜桂紅一起踏上無錫尋親路。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
一個人的事竟然牽出上百人
就在播出姜桂紅的片子后,每天都有數十人打進熱線哭訴:自己也是被抱養的孩子,抱養地點也是江蘇省無錫市,希望記者幫助尋找親人。打進電話的人越來越多,短短三、四天,人數竟然達到上百人!為什么這么多人都是從無錫抱養的?為什么當年無錫有如此多的孩子來到青島呢?《生活在線》與江蘇省無錫市社會福利院取得聯系,工作人員說,上世紀五十年代,無錫太湖發生洪水災害,大批孩子通過民政局等部門送到山東、河南等地。到了六十年代,無錫地區生活非常困難,許多家庭吃不飽飯,迫不得已將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送到孤兒院(當年叫“育嬰堂”)。當時北方條件相對好些,不少家中沒有孩子或喜歡孩子的人到無錫抱養孩子,其中有單位集體抱養,也有個人領養,由于數量太多,無法統計具體數字。現在,無錫市許多老人經常去福利院打聽孩子的下落,他們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對于當年迫不得已遺棄孩子的行為十分后悔,時時刻刻想念數十年不曾謀面的子女,希望找回孩子得以團聚。但福利院的工作紀律是:除非抱養的孩子回無錫尋親,否則福利院不會透露抱養孩子的任何信息。
一份沉重的心情
由于想回無錫尋親的人數越來越多,《生活在線》決定成立“青島赴無錫尋親團”。來報名的尋親人更多了,一、兩天時間,人數突破200!有的市民干脆跑到電視臺來報名。采訪時,每個人都是哭著訴說自己的身世,記者的心情越來越沉重,一起聽聽她們的心聲——
(宮女士)采訪剛開始,宮玉紅的眼淚刷地流出來,她邊哭邊說:“以前家里有養父養母,我沒想過找,現在養父養母都不在了,我沒有兄弟姐妹,大年初三,別人回娘家,兄弟姐妹之間走動,我只能待在家里掉眼淚…
…”
(李女士)我以前曾經想過去找,后來放棄了,因為不想養父養母傷心,他們對我和親生女兒一樣。去年,養父去世了,我才意識到:親生父母健在的話,也都是70多歲的老人了,如果現在不找,即使以后想找,父母也未必在了,那樣自己一輩子都會后悔…
…
(張女士)以前曾經很恨他們,為什么不要我?為什么把我扔了?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恨漸漸被思念替代,特別是當我成為母親后,終于知道親生骨肉離開自己身邊的滋味,當年他們一定是迫不得以才不要我的……
(孫女士)我上個月曾去無錫找過,沒有找到,我真的好見到他們!我真的想盡女兒的孝道,好想有爸爸,媽媽,好想有兄弟姐妹。每當看到別人一家團聚,我心里真的很難受…
…
在采訪過程,還有一些人表示只能背對鏡頭接受采訪,因為他們的養父養母健在,不想老人看到難過。這些當年的被遺棄的孩子在青島父母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幾乎所有人在講到養父養母時,都會泣不成聲地說:養育之恩,恩重如山呀!這份恩情永遠也忘不掉!孫女士的話代表了所有無錫抱養棄兒的心聲,她說:“如果找到親生父母,就有兩個親爸爸,兩個親媽媽。我們忘不了青島的養父養母,養育之恩和生育之恩一樣偉大!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永遠愛您們!”
善良的養父養母
記者輾轉聯系到兩位當年去江蘇無錫抱養孩子的老人,老人終于接受電話采訪,老人樸實的話語,讓人聽了忍不住紛紛落淚。王大媽哭著說:“我一直沒有告訴女兒這個秘密,看了你們的節目,我想是時候了……我已經77歲了,我想….等我去世以后…
孩子可以有個伴兒,不想女兒一個人孤孤單單的…
…”78歲的張大爺癱瘓在床,他哽咽著說:“從抱回來那一天,我就當她是親閨女對待。她是個好女兒,很孝順,很顧家。每個人都有一個歸屬感,既然孩子希望找親生父母,我尊重她的意愿,我支持她。”
一天下午突然降溫,還下起雨。一位大爺來到電視臺給養女報名尋親。大爺姓蘇,今年80歲。蘇大爺說:“我當年去無錫孤兒院抱養了一個孩子,長到8歲的時候,得病死了,我又去無錫抱回現在的女兒,我真的是用心撫養這個孩子,老伴死的早,我一把屎一把尿把她拉扯成人,說實話,真不容易呀。女兒出嫁的時候我告訴了她自己的身世,閨女哭,我也哭。孩子很懂事,那天我們正在吃飯,看到你們的無錫尋親節目,我閨女低著頭跑到廚房,過了一會兒出來裝作沒事一樣繼續吃飯,我知道孩子剛才躲到廚房哭了,看著她哭紅的眼睛,我心里很難受。我知道孩子想回去找親生父母,但又不想我難過。我想幫助閨女,就跑來打聽打聽怎么報名去尋親,給閨女報個名,閨女不知道我來…
…說著說著,老人強忍半天的淚水終于奪眶而出,記者遞上面巾紙,蘇大爺哭的更加傷心,斷斷續續說了一句:“只要孩子過得好,找到親人,我就沒什么心愿了。”望著老人離去的背影漸漸消失在雨中,記者的眼睛濕潤了……
一起回家
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失散三、四十年的親人,確實有些“大海撈針”的意思,明知希望渺茫但仍艱難跋涉在尋親路上的棄嬰,只是為了——消除心中永遠的痛。30多年過去了,當年不諳世事的嬰兒都已年過不惑,都已身為父母;30多年的時光,他們的生活、家庭、工作以及口音、相貌,都已融入了當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尋親的心情卻更加迫切。他們紛飛的熱淚告訴人們,他們有太多不曾發泄過的委屈,他們特別需要撲進親娘的懷里痛哭一場,他們特別渴盼對最親的人訴說自己從小以來的酸甜苦辣和思念之情。
目前,我們正在加緊將200多名報名尋親的資料進行整理,集中發往無錫社會福利院。江蘇的媒體在得知此事后,積極與我們聯系,表示愿意為大家尋找親人助一臂之力。1月中上旬,上百山東青島尋親人將遠赴江蘇無錫,踏上魂牽夢繞的故土,了卻大半輩子的心愿。“半世骨肉苦離,一朝相聚話濃情”,一場大型跨省集體尋親見面會《一起回家》將在太湖畔邊舉行,讓我們一起關注并為他們祈禱…
…(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