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第一競爭力 海爾在京宣布全球化品牌戰略啟動海爾新發展模式、新企業精神及新企業工作作風同時發布
本報訊12月25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海爾創業21周年暨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研討會”在這里舉行。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戰略演講中正式宣布:海爾新發展戰
略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啟動,至此,在長達21年的創業之后,海爾已經從名牌戰略階段、多元化戰略階段、國際化戰略階段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全球競爭時期。張瑞敏同時宣布了支持這一戰略階段的新發展模式及企業精神和企業工作作風:新發展模式為“人單合一”,新的企業精神由“敬業報國、追求卓越”升級創新為“創造資源、美譽全球”,新的工作作風由“迅速反應、馬上行動”升級創新為“人單合一、速決速勝”。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陳錦華,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魏禮群,科學技術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學勇,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松璞,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副局長葛志榮,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勤,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潘蓓蕾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國家有關部門的領導出席研討會。副省長王仁元,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分別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出席研討會。陳錦華和李肇星分別在會上講話,對海爾21年來持續不斷的創新發展給予充分肯定,并對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啟動以及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企業精神、新的企業作風給予高度評價,同時祝愿海爾在新的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高麗,省委副書記、省長韓寓群以及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分別發來賀信,對海爾創業21周年暨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研討會的舉行表示祝賀。
張高麗在賀辭中說,推進自主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十一五”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對于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海爾集團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面向市場,面向全球,在創世界品牌的道路上不斷邁出新的步伐,努力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韓寓群在賀辭中說,技術創新、創全球化品牌、走國際化道路是海爾集團成立21年來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寶。希望海爾集團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市場開拓能力,站在高起點,堅持高標準,取得更大成績,做出更大貢獻。
杜世成在賀辭中對海爾創業21周年暨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并對海爾集團取得的突出成績給予高度評價。他說,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化品牌戰略的指引下,海爾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明天的海爾會更加精彩。他同時希望海爾集團牢固樹立“創百年基業、樹世界頂級品牌”的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努力拼搏、持續創新、與時俱進,不斷超越,早日成為世界頂級企業,為促進青島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振興民族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首先在會上介紹了2005年海爾創新發展的有關情況。張瑞敏在會上做了演講,對海爾啟動全球化品牌戰略以及海爾新的發展模式、新的企業精神、新的企業工作作風等進行了闡述。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在研討會上作了專題演講。
2005年,是海爾持續創新發展的一年,在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目標,以創造有競爭力的市場定單為指向的戰略下,5萬海爾員工致力于提高發展質量,在戰略性舍棄了大量競爭力不高的定單的前提下,全年預計實現全球營業額1039億元,同比凈增30億元,其中海爾品牌產品的出口和海外銷售預計達到28億美元,同比增長40%,實現了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增長的轉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今年全年預計實現利稅36億元,至此,海爾創業21年間,已累計上交國家稅收160多億元。
2005年,是海爾品牌競爭力持續上升的一年。8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評選“中國10大世界級品牌”,海爾名列榜首。在國家質檢總局首次評選的三個“中國世界名牌”中,海爾洗衣機、海爾冰箱雙雙入選。據權威評估,海爾自主品牌價值已高達702億元,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與此同時,8月份,海爾還贏得了北京2008奧運會白電贊助商的競爭,成為中國第一個白電奧運品牌贊助商。
2005年,也是海爾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繼續躍升的一年。海爾熱水器防電墻技術和洗衣機雙動力技術均列入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國際標準,使海爾實現了由產品創新競爭到行業話語權競爭的躍升。僅2005年一年,海爾即申報專利720項,平均每天申報2.8項。迄今,海爾已累計申報專利6189項,連續7年居中國企業之首。同樣是這一年,海爾開發滿足全球市場的新產品達到了450個,平均每天開發1.8個新產品。
站在新起點的海爾,將以世界各地本土化名牌集成的全球化海爾品牌為必然目標,大力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以“人單合一”創新模式為保障,以“創造資源、美譽全球”為目標,以“人單合一、速決速勝”為動力,在全球市場上實現更高層次的跨越。(本報記者樊澤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