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被醫藥行業稱為“聯盟年”,全國掀起了一輪醫藥商業戰略結盟浪潮:京津滬穗渝五大醫藥公司進行戰略結盟,華北制藥和太極集團進行工商結盟,貴州一樹、湖南民生堂等9家中小醫藥商業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藥店管理有限公司……
記者最近在廣東、重慶、北京、上海等地采訪
了解到,為應對外資醫藥零售業進入及適應自身結構調整的壓力,我國醫藥商業正在興起新一輪的商商、工商結盟浪潮。業內人士認為醫藥商業戰略聯盟下一步發展可能走向企業并購,但目前發展前景極不明朗,也有專家認為這種聯盟實質上是變相的壟斷。專家們呼吁,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這一新興市場行為的關注和引導。
城里藥店多過“米店” 外資“搶灘”國內零售市場
記者在粵、渝、京、滬等地調查發現,國內的醫藥零售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城市里藥店多過“米店”,藥品零售行業的利潤微薄。尤其在醫藥分銷市場對外資開放后,醫藥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局面。
據中國醫藥管理協會執行會長于明德介紹,目前,全國有1600多家零售連鎖企業、22萬家藥店,主要集中在城市,呈現出多、小、散、亂特征。醫藥產業是一個高科技、高投入、國際化的重要產業。到目前為止,世界醫藥前10位的企業已占據了全世界醫藥市場銷售額的50%,利潤的60%。
于明德說,城市里藥店多過“米店”,藥品零售行業的利潤很微薄。全國藥品零售行業平均流通費用是總銷售額的8%左右,而美國不到2%;藥品零售企業利潤僅為0.7%,而美國是1.5%。
按照加入世貿的承諾,從2004年底起,中國醫藥分銷市場開始全面對外資開放。跨國制藥企業看好中國巨大的醫藥消費市場,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在美國名列零售業前茅的Dragstore、地平線等企業頻繁到國內來尋找合作伙伴和地點,零售巨頭沃爾瑪也將有計劃地把在美國本土成熟的店內藥房模式“克隆”到中國。
藥企“跑馬圈地” 醫藥商業掀起結盟浪潮
于明德說,在醫藥零售業開放后,我國分散、弱小的醫藥流通企業將處于不利的地位,企業間只有互相聯合、兼并,做強做大。
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策劃部部長肖榮明介紹,醫藥商業不同區域有不同的門檻,外地企業和產品進入很難,一般進入費普通藥需要幾千到幾萬元,新藥幾萬到幾十萬元,并且辦理的手續也特別多,藥品鋪到終端又需要一筆不匪的費用。從合作方式來講,搞價格聯盟不現實,工業企業之間的聯盟也難,只有商業聯盟可行。
隨后全國掀起了一輪醫藥商業戰略結盟浪潮,2005年更被醫藥行業稱為“聯盟年”。據太極集團副總經理王志光介紹,太極、廣藥、上藥三家企業通過戰略結盟獲得了較大收獲,主要體現在開拓對方市場,如太極產品在廣州、上海市場每年以兩位數增長,達到1億多元;廣藥藥品進入重慶市場的比例也在上升,去年成交額就有8千多萬元。
此外,藥店和超市也圖通過“聯姻”的方式實現共贏。2003年初,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門頭溝區善和醫藥公司以聯合經營的方式,掛牌成立了北京物美善和醫藥有限公司。這是北京首個藥品經營企業與一般商業超市聯姻的案例。
聯盟還是壟斷 專家呼吁政府適時引導
隨著醫藥商業戰略結盟的發展,一些問題開始暴露。2001年由三家醫藥公司發起成立的“醫藥聯盟”,在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后,發現聯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專家認為,國內部分企業還缺乏完整的戰略思考,有的企業在并購時目標不明確,單純地想搶資源,卻沒有考慮到搶資源也要付出成本。
上海醫藥集團一位高層人士說,聯盟只是一種純商業手段,屬于技術層面的合作而已,隨意性比較大,容易受到許多意外事件的影響。其他商業聯盟同樣面臨進入終端難、宣傳推廣不同步等困難,急需創新合作模式。
也有業內人士質疑,聯盟的實質是否變相的壟斷。民營企業九州通有關負責人認為,各地國有醫藥企業結盟有排擠民營企業之嫌。
于明德認為,目前聯盟只是小規模少品種的商業性合作,真正要促進聯盟,必須要有資產置換,這就會涉及購并問題。企業一般都是由競爭走向競合,通過聯盟過渡期后,最終走向購并。目前全國醫藥商業企業單個企業規模較小,總量僅相當于兩個跨國公司,中國需要規模的醫藥經濟。
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偉等業內人士認為,外資大規模進入醫藥零售業,可能在產業安全、戰略儲備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如果被國外控制銷售通道,新藥會否延緩進入中國市場,是否阻礙中國仿制藥進步等均是未知數。我國應當培育一批大型醫藥商業巨頭,借助目前醫藥商業聯盟發展的契機,通過引導扶持,促進商業從結盟向并購發展:
一是解決產權問題。真正要促進聯盟向并購轉化,必須要有資產置換。但目前全國醫藥商業企業仍是國有企業為主,如果不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產權置換會因為負責人變化而發生障礙。二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國有控投企業互相參股,地方政府興趣不大,并且國有企業都愿意當老大。對于資產的流向,各地方政府的態度不一,導致不確定性大。三是需要專業組織來推動。目前缺乏行業協會的協調或是組織,聯盟也就缺乏領頭羊,只是憑關系來促進,不夠專業,運作不規范,隨意性大。四是國家進行統籌考慮。并購需要政府協調最終要通過部門來審批,促進產業布局也需要政府來推進。(記者:朱彬
黃玫)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