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債務重組方案經債權人大會投標表決通過,新加坡公司走出破產危機。新加坡事件給眾多國內企業敲響警鐘,必須充分認清國際市場的風險,穩扎穩打,才能夠在貫徹國家“走出去”的戰略中,取得穩固發展。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原總裁陳久霖,
令人可嘆可氣的是,陳久霖并不是為了追求暴利才進行豪賭的,純屬于“陰溝里翻船”。第一筆期權投機交易開始時,他手下兩名從新加坡當地聘請的貿易員問他“可做么”?他不懂期權投機交易,就回了封電子郵件:“只要賺錢就行。”陳久霖那時所有的精力放在收購新加坡一家石油公司上,沒把這筆小交易當回事。當第一次虧損產生時,如果這時他抽身而退,經濟損失控制在幾百萬美元內。他仍然沒有花精力搞清楚期權投機交易是怎么回事,卻找交易對手尋找出路,輕率地聽從交易對手的話,進行了挪盤,喪失了走出泥潭的機會。后面的兩次挪盤則純粹是為了維護政績,掩蓋虧損。而每次挪盤,他仍然沒有找第三方的專家了解清楚風險,仍然是聽從交易對手的建議進行的。他的這些舉動無異于與虎謀皮,跌進陷阱是必然的。 有關專家給記者算了筆賬,即使陳久霖有足夠的錢賭下去,最后賭贏了,他的收入就是第一筆交易中獲得的200萬美元保證金。而對方卻從看不見實物的權利買賣的交易中,獲得數倍的收入。計算一下投入產出比,我們發現,期權對家獲得了何等暴利!
可以說,新加坡公司期權投機事件的整個交易,期權交易對手有違商業道德。集團特別工作組聘請國際期權專家進行調查后發現,第一家和新加坡公司進行期權交易的是高盛銀行,它讓陳久霖嘗到了200萬美元收入的甜頭。其后的三次挪盤中,有兩次是它出的主意。高盛銀行明知新加坡公司的凈資產為1.5億美元,挪盤后的風險損失已遠超過新加坡公司的凈資產,仍建議陳久霖挪盤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風險提示。可悲的是,陳久霖卻次次聽從了他們的建議,走向滅亡。而對于能夠拯救他出泥潭的集團公司,他為了自己的政績一瞞再瞞,直到被對手逼入絕境,他再籌不出錢還對手的債,公司就要被破產清算,才向他的母公司開口求助。這,就是一場強者對弱者、老謀深算的對手對懵懂的對手的賭博。
中航油集團總公司總經理莢長斌說:“希望用我們的損失,喚醒更多國內企業的覺醒,才不枉我們交了昂貴的學費。”
近年來,中國國企實施“走出去”戰略,紛紛走出國門。新加坡公司事件提醒國內企業,國際市場兇險無比。西方大亨既有豐富的經驗,又有充足的資金,時刻瞪著眼睛,捕捉獵物,牟取超額利潤。國內企業初進國際市場,要對于自己涉足的領域有充
足的了解,只有了解清楚,才能和對手展開心中有數的競爭,不至于
被對手牽著鼻子走,成為刀下之俎;要有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給企業裝上保護傘。中航油集團給新加坡公司的虧損最高額是500萬美元,陳久霖如果守住了這條底線,就不會走上絕路;要有嚴格的人事約束制度,約束處于國外的企業不做違規經營的生意。
亡羊補牢猶未晚。愿新加坡公司事件能喚醒更多的國內企業,扎緊自我防護的籬笆墻。
新華社記者林紅梅(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