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6日,上萬名民眾匯集在貝魯特烈士廣場參加哈里里的葬禮。在葬禮上,一些哀悼者喊出了反敘利亞和反政府的口號。
哀悼者高喊反敘利亞和
反政府口號,哈里里親屬拒絕黎巴嫩官員出席
2月16日,大約20萬黎巴嫩人參加了在貝魯特舉行的前總理哈里里的葬禮。一開始,除了靈車的汽笛和哀悼者的抽泣聲,游行隊伍一片沉寂,但這樣的場面沒持續多久,人群里就傳出了反敘利亞和現政府的口號。哈里里的葬禮大有演變成反敘利亞和反政府示威之勢。
20萬人送別哈里里
據報道,哈里里的遺體將安葬在位于貝魯特市中心、由哈里里生前出資修建、尚未完工的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里。2月16日早晨,哈里里的靈柩覆蓋著黎巴嫩國旗被安放在靈車上,從富麗堂皇的科雷特姆莊園(哈里里生前住所)運往烈士廣場和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后面5輛靈車上分別安放著他5名保鏢的遺體。貝魯特的大街小巷都貼滿了哈里里的畫像。在大約兩英里的大街上擠滿了哀悼者和維護秩序的安全人員,游行隊伍里時不時發出哀悼者情不自禁的哭泣聲,摻雜著附近教堂的鐘聲和軍樂隊的伴奏聲。除了1997年教皇保羅二世訪問貝魯特吸引了近百萬人觀看,貝魯特還沒有出現過這么大規模的游行。
當有人從陽臺上向載著哈里里遺體的靈車拋撒大米的時候,哀悼者的情緒開始激化,游行隊伍里突然發出了“報仇,向拉胡德(黎巴嫩總統)和巴沙爾(敘利亞總統)報仇”和“敘利亞滾出去”這樣的反敘利亞和反政府的口號,有些人還打出了“他們害怕你,他們殺了你”的旗幟。一位哀悼者說:“我們都強烈要求敘利亞滾出去。我今天想殺人———一個敘利亞人。”
支持者要求哈里里長子接班
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美國負責中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威廉·伯恩斯和阿盟秘書長阿穆爾·穆薩等歐美和阿拉伯世界高級外交官員也參加了哈里里的葬禮。
葬禮之前,哈里里的親屬及支持者明確表示,拒絕黎巴嫩政府提出的為哈里里舉行國葬的建議,并警告拉胡德和像總理奧馬爾·卡拉米、內政部長蘇萊曼·弗蘭杰赫這樣的親敘利亞官員不要出席葬禮。因此,游行隊伍中沒有包括哈里里生前好友、黎巴嫩現任副總統阿卜杜勒·哈里姆·哈丹在內的黎巴嫩政府官員的身影。
在葬禮上,哈里里的三個兒子護著靈柩步行在隊伍的最前面。哈里里遇襲身亡后,其支持者甚至公開宣稱效忠其長子巴哈,要求巴哈接過哈里里的權杖。但是到目前為止,巴哈沒有對此做任何表態。
■元兇追蹤
分析家擔心敘以對抗會導致中東和平進程倒退
敘利亞懷疑以色列是幕后主使
哈里里遇襲身亡后,黎巴嫩反對派聲稱敘利亞是哈里里遇害的幕后主使。與此同時,敘利亞則把懷疑矛頭指向了以色列。
敘利亞政府報紙2月14日發表評論稱,此次事件的目的是企圖破壞黎巴嫩的國家統一,煽動政治混亂和分裂,以引發內戰。評論說,以色列一直在破壞黎巴嫩的發展,并企圖制造黎巴嫩政治混亂,以達到長期占領黎以邊境有爭議的舍巴農場的目的。
有阿拉伯分析人士認為,敘利亞在哈里里遇刺事件中也有嫌疑。但埃及前副外長古奈姆認為:“在敘利亞已經處于聯合國1559號決議第一線的時候,它完全沒有必要使形勢復雜化。”
除了敘利亞,作為該地區另一個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國家,伊朗也懷疑以色列是幕后指使。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哈米德·勒扎·阿塞菲說:“一個有組織的恐怖機構,例如猶太復國主義政權有能力實施這樣的行動,其目標是破壞黎巴嫩的統一。”
敘利亞是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最后一個堅持反對以色列的國家。表面上看,向敘利亞施加壓力會使以色列獲益。但是事實上,在巴以和平協定簽署如此接近的現在,任何可能破壞停火平衡的事件都會給該地區的每一個國家帶來負面影響。一些分析家開始擔憂,如果敘利亞被迫與以色列對抗,可能會導致中東和平進程的倒退。
■敘利亞反應
為了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與威脅
敘利亞伊朗聯手抗美
2月16日,伊朗和敘利亞在德黑蘭宣布,為了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與威脅,兩國將結成一個“共同戰線”。
上述消息是伊朗副總統穆罕默德·雷扎·阿里夫在結束了與來訪的敘利亞總理納吉-奧塔里的會談后公布的。阿里夫說:“我們準備幫助敘利亞應對各方面的威脅。”敘利亞總理奧塔里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次會談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舉行的,特別是伊朗和敘利亞面臨一些挑戰,建立一個共同戰線是必要的。”
2月15日,美國以哈里里遇刺為由召回了駐大馬士革大使。有美國官員透露,美國還在考慮對敘利亞實施新的制裁,以迫使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美國還認為,敘利亞收留了巴勒斯坦激進武裝分子和伊拉克反美武裝。
與此同時,華盛頓一直把伊朗視為在中東的最大威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以伊朗在發展核武器為由,不斷向伊朗施加壓力。前不久,布什甚至揚言要動用武力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
■西方國家反應
哈里里遇刺事件導致美敘關系進一步惡化
美國召回駐敘大使
2月15日晚,布什政府召回了美國駐敘利亞大使,以表達其對該事件的“深刻憤怒”。
應召回國進行緊急磋商的美國駐敘大使瑪格麗特·斯科比在離開大馬士革前,向敘利亞方面提交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外交照會。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向敘利亞施加撤軍壓力的信號。
黎巴嫩反對派懷疑敘利亞與暗殺哈里里事件有關,呼吁國際社會進行干預,并要求敘利亞撤出其在黎的14000駐軍和現任的親敘利亞政府辭職。
美國國務院表示,還沒有證據表明敘利亞是2月14日刺殺哈里里事件的幕后主使。但美國國務卿賴斯說,哈里里遇刺仍然是召回大使的直接原因,她還指責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毫無疑問”地導致了黎巴嫩的局勢不穩。賴斯說,美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問題“正在增加”,兩國的關系在哈里里遇刺后更加惡化。
但是,賴斯沒有提到是否將對敘利亞進行新的制裁。她說,華盛頓已經發出了對大馬士革不滿的“強烈信號”,“我們將繼續考慮我們計劃中的其他行動”。
法美攜手向敘施壓
要求聯合國調查哈里里死因,并可能借機迫使敘從黎撤軍
哈里里遇襲身亡后,一位法國外交官表示,法國和美國官員正在“攜手”處理該事件的后果。
黎巴嫩前著名軍事領導者米歇爾·奧烏2月15日接受采訪時說,法國和美國在黎巴嫩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感情”,法國可能會借此次事件與美國一起施加壓力迫使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
有法國官員透露,哈里里遇襲身亡后,法國與美國迅速起草了一份共同聲明,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哈里里之死進行調查。法國副外長米塞利埃在議會發表講話時說:“法國完全支持這份聲明”。
哈里里遇襲身亡后,盡管法國官方拒絕進行任何有指向性的譴責,但是法國一些分析家和中東問題專家普遍將懷疑的矛頭指向了敘利亞。與此同時,美國方面也暗示了對敘利亞的懷疑。
法國在歷史和貿易上都與黎巴嫩有著緊密聯系。與美國一樣,法國也要求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法、美牽頭提出的敘利亞撤軍決議去年9月在聯合國安理會得到通過。此外,法國總統希拉克與哈里里私交甚篤,2月16日,希拉克已飛赴貝魯特,向哈里里的家人表達哀悼。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