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在廣西柳州地區采訪,聽到這樣一件事:有位外地商人到桂中某縣投資開了一家冶煉廠,這個縣的技術監督部門一位領導見有利可圖,把自己的女兒安排進這家冶煉廠,并強硬要求冶煉廠給自己的女兒安排好的住房。遭到拒絕后,這位領導變臉了。一次,冶煉廠要對買進的一臺幾十噸重的水泵進行質量檢驗,技監局竟要求廠里派人把水泵搬到局里去檢查……
還有,廣東某企業的老板到這個縣投資,當他到縣工商局辦證的時候,正巧碰到工作人員在電腦上玩翻牌游戲。這位老板耐著性子等了半個小時,工作人員才抬起頭,慢騰騰地說道:“廣東有什么不好,你沒事跑到這兒來干嘛?”這位老板聽了不禁目瞪口呆,然后拂袖而去,這筆投資也隨之泡湯。
這樣的怪現象,如今在某些地方并不鮮見。最近,各地關于改善投資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可是就有那么一些部門、單位和個人,對上級的要求和企業的呼聲置之不理,把外地投資者當“唐僧肉”,“吃、拿、卡、要”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惡習。一位主管經濟的縣委副書記對記者說,目前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那就是地方越貧困,這種現象越是普遍存在。他分析說,招商引資本應該是“放水養魚”,但有些人卻老想著“放水抓魚”,說到底還是這些人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到頭來毀了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
據記者調查,目前投資者意見最大的是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手續繁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雖然現在很多地方經濟外向度越來越高,經濟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但人為抬高投資門檻、導致投資者扭頭而去的事情并不鮮見。有關人士建議,一定要依法改善投資軟環境,切實保護外來投資者的利益,對破壞投資環境的單位和個人要嚴懲不貸。
經濟專家說,現在各級政府應該做的事有三條,即制定政策、規范市場、搞好服務。在各地硬件條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優化投資軟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要想留住投資者的心,政府各職能部門就必須認清自己的角色,強化為經濟建設及企業服務的觀念,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拿繩索綁住企業的手腳。新華社記者程義峰(新華社南寧5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