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春節期間來返青島 這些事情先了解
當前,國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呈持續流行蔓延趨勢,國內多地陸續出現散發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春節臨近,人員流動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春節期間離青返青都有哪些注意事項,青島各區市相繼發布通告提出要求,并倡議“留在工作地過年”,避免非不要的流動。
市南區↓↓↓
昨天,市南就春節和春節前疫情防控相關事項發出通知和倡議:
堅持非必要不返青。請您通知在外的親人盡量留在當地過年。如確需返青,請提前3天向所在社區報備,到家后配合做好人員信息摸排登記和健康監測工作。如您來自疫情重點地區,返回時請攜帶7日內核酸檢測證明。對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或有中高風險區旅居史的人員,建議暫緩返回市南。
市北區↓↓↓
市北也向“由青島市外進入市北區的人員”“對離開青島回家過年后返回市北區的務工就學和其他人員”,提出要求:
凡由青島市外進入市北區的人員,必須由本人或親友提前3天向所在社區登記報備,到達市北區后按要求落實防控措施。對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建議暫緩來返市北區。
對離開青島回家過年后返回市北區的務工就學和其他人員,返回市北區前3天向所在單位和社區登記報備。
春運期間(1月28日至3月8日)返回市北區的中高風險疫情重點地區人員,除按規定進行核酸檢測外,還需做好14天健康監測。
平度市↓↓↓
凡由青島市外入平的人員,必須由本人或親友提前3天向所在社區、村居登記報備。
對離開青島回家過年后返平的務工就學和其他人員,返平前3天內向所在企業、單位(村居、社區)登記報備。
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人員暫緩來平返平,待所在地區風險等級降至低風險后方可來平返平。
所有來自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及其所在地級市(區)的來平返平人員,應在抵平后盡快且12小時之內向所在企業、單位(村居、社區)報告。根據其出發地和途經地疫情風險等級實施分類管理。
對所有來自或途經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及其所在縣(區、市)的來平返平人員,一律由所屬鎮村實負責實施7天嚴格的居家健康監測,實行3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1次血清檢測。
各鎮(街道)負責轄區內社區、村居、企業等人員信息匯總和上報工作。社區(村居)、單位、學校、賓館和交通客運站加強對來平返平人員的體溫測量和健康碼查驗。
膠州市↓↓↓
上周,膠州市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疫情防控,需全民參與。春節在即,為確保疫情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更好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按照要求執行離膠返膠行程報備規定。
凡由青島市外入膠的人員,必須由本人或親友提前3天向所在社區、村居登記報備。
對離開青島回家過年后返膠的務工就學和其他人員,返膠前3天內向所在企業、單位(村居、社區)登記報備。
西海岸新區↓↓↓
凡由青島市外到新區人員,必須由本人或親友提前3天向所在社區、村居登記報備,到達新區后按要求落實防控措施。對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建議暫緩來返新區。
萊西市↓↓↓
返鄉安排要注意。凡從萊西以外的所有入萊返萊人員,須提前3天向所屬村(社區)報備個人行程及抵達日期,返程途中做好個人防護,返回后按屬地要求落實防控措施。對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建議家人告知暫緩返回。對刻意隱瞞行程、拒不配合,引發疫情風險的人員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李滄區↓↓↓
凡由青島市外進入李滄區的人員,必須由本人或親友提前3天向所在街道社區登記報備,本人報備可以通過“青島市李滄區入青返青人員登記系統”進行線上報備(附后),也可以本人或親友通過電話聯系居住地街道進行報備(各街道電話附后),到達李滄區后按照要求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對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建議暫緩入返李滄區。
對離開青島回家過年后返回李滄區的務工就學和其他人員,返回李滄區前3天向所在單位和街道社區登記報備,報備方式同上。
春運期間(1月28日至3月8日)返回李滄區的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人員,除按規定進行報備和核酸檢測外,還需做好14天健康監測。
城陽區↓↓↓
由青島市外進入或返回城陽人員,由本人或親友提前3天向所在社區登記報備,如實報告個人行程,到達城陽后按要求落實核酸檢測、居家健康監測等防控措施。對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或有中高風險旅居史的人員,建議暫緩來城陽。
即墨區↓↓↓
建議由青島市外入即返即人員,由本人或親友提前3天向所在社區、村居登記報備,如實報告個人行程,到達即墨后按要求落實核酸檢測、居家健康監測等防控措施。對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或有中高風險旅居史的人員,建議暫緩來即。
各區市都發出倡議
并提出具體要求
鼓勵廣大市民在本地過年,鼓勵通過微信、網絡、電話等方式拜年。如確需返鄉,請錯峰錯時安排返鄉行程,并提前了解疫情防控政策,做好個人防護。
在此倡議:請廣大市民減少不必要的出行,盡量不到密閉區域,避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減少參加年會、茶話會、聯歡會、游園會等人員聚集活動,避免50人以上的大型集會,降低傳播風險;自覺養成良好個人衛生和防護習慣,堅持科學佩戴口罩,隨身攜帶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來源:早報新媒體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