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牽頭 “5+1”合力“拆墻” 膠東經濟圈“人社一體化”破局
縱觀國內外都市圈、城市群一體化的成功案例,無一不是在“人的一體化”進程上實現了突破,即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能否實現自由流動、高效配置。
膠東經濟圈一體化要想提速,關鍵是要拆掉阻礙“人社一體化”的“圍墻”。
近日,山東省人社廳簽發《膠東經濟圈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聯盟章程》等文件,意味著由青島市人社局牽頭推動、山東省人社廳支持保障、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人社局共同籌建的“5+1”膠東經濟圈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聯盟正式成立并啟動運行。
這是自山東省委省政府推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以來,首個由省直部門發文并全方位參與和支持共建的膠東一體化業務合作事項,這也標志著膠東經濟圈“人社一體化”進入實質推進階段。
1
五指攥成拳,促“人才共榮”
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核心在產業,關鍵在人才。
今年1月份,山東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統籌人力資源配置”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明確提出,加快消除城鄉、市域間戶籍壁壘,促進人力資源高效配置,推動人才交流互動。
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也對“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提出明確要求。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首先要暢通要素流動渠道。要實現人才自由流動,首先就是要保障公共就業,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順暢。
“我們正在跟膠東其他4市對接,首先實現在各自既有的信息平臺上共享膠東五市的就業招聘信息,這樣一來各地人力資源平臺上的供需信息將大大擴容。同時綜合利用大數據技術,針對各地不同產業特色,定向發布產業人才需求,打造人才資源的精準對接。”
青島市人社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針對高校畢業生,除了聯合開展招聘活動外,青島正在對膠東其他4市共享畢業生就業線上服務技術,計劃在“青島人社·學歷匯”開放端口,服務膠東經濟圈所有畢業生。
當然,除了順暢的就業流程和服務之外,打破技術技能評定和認同的行政藩籬也是實現人才自由流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除了一些全國通用的技術技能評定規則外,企業或者是行業內部會有專屬自己體系內的一套評定規則,但不同地市之間,這種規則并不統一,因此常常會出現從外地‘挖’來的技術人才與企業原有的技術評級不匹配——換個工作就需要從頭再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目前也在積極完善膠東5市技術技能評價和認同制度,以此加大引才力度。”濰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表示。
實現人才的自由流動之外,膠東經濟圈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聯盟成立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更加科學合理地調配人才培養,打造體量更龐大的人才梯隊。
“以青島為例,目前青島在全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對于工業互聯網相關產業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當然不僅局限于技術研發類高端人才,一線操作的技術工人目前缺口也很大。”
青島市人社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在一體化語境下,圍繞這一產業方向,五市范圍內可以綜合調配各地市人才培養優勢,分別從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等多個梯隊上布局相關專業。
在“搶人大戰”愈演愈烈的當下,各自為戰顯然不如攥指成拳來得有力量。
試想,走到五市中的任何一個城市,就走進了膠東半島、走進了山東,面對的是膠東半島的5萬多平方公里、山東的15.8萬平方公里,是3000多萬乃至上億人口。
這對人才的吸引力自然是任何一個城市無法比擬的。
膠東五市在稟賦上各異,產業類型上互補性很強,在人才的差異化需求上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礎,優勢互補,互惠共榮,并不難。
2
社保規則逐步實現5市通用
除了服務業發展的人才資源要素外,膠東經濟圈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聯盟成立后也明確在民生社會保障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業務先行。
在青島一家企業單位工作了近30年的王逸飛退休后,回威海老家養老,但每年3、4月份都需要回趟青島,為自己退休養老待遇確認進行現場認定,破費周轉。不過,這個必須現場認定的要求很快就會被改寫。膠東五市人社一體化推進后,五市間的人社數據信息將實現共享。
信息共享,也就意味著,“王逸飛們”只要在五市范圍內居住生活,他的一些基本行為軌跡,包括入院看病、消費購物等,都可以替代當事人的現場認定,直接領取退休養老金,省去了必須到退休養老金發放地的麻煩。這樣一來,社會保險待遇資格互認互通、社保關系轉移接續便利化、社保卡“一卡通用”也都會水到渠成。
信息共享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促成認定協同。比如,膠東五市范圍內“出差”受工傷的認定調查,可以按照屬地人社機構進行勘查認定、結果共享,省卻異地勘驗認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工傷認定和權益反饋過程也會更高效。
這對企業而言是一大利好。很多企業在膠東五市范圍內有多家工廠,原先各個工廠給員工辦理社保、用工登記,需要分別登陸各市人社局服務網站或者去現場辦理,但實現人社一體化后,只要在一地完成了這些相關信息的登記,其他地區可以實時共享登記信息,真正實現“一網通辦、一地辦理、各市互認”。
3
“5+1”如何破局
對于每一個城市群來說,除了大交通基礎設施在內的“硬件”協同發展外,產業、服務、文化等“軟件”才是城市群協同一體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人才資源自由流動以及社會保障的一體化統籌更是題中應有之義。
國內一些城市群也在人社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嘗試,長三江、長株潭等城市群,早就提出人社一體化發展的框架協議,杭州、黃山兩城也就人社一體化達成合作協議。
多年來,膠東半島城市間也在積極探索人社一體化,但成效并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社體系內的數據向來都是單向流動的,由各個市匯總到省廳,只有省廳層面才能掌握各市情況,并據其進行統計、調度。”青島市人社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實現“人社一體化”首先就要打破這種以市為單位的行政藩籬,讓數據信息可以多向流通。
青島市人社局局長、膠東經濟圈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聯盟首屆輪值執行主席兼秘書長胡義瑛介紹:“建立膠東經濟圈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聯盟,目的是通過在膠東各市打破壁壘、取消掣肘、消除障礙,暢通膠東五市人社業務融合貫通,推動膠東半島打造成為人才集聚的高地、創業創新的樂園、百姓就業便利社保互通的工作生活福地。”
因此,這次新組建起來的膠東經濟圈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聯盟創新推出“5+1”的運行機制,除了膠東五市之外,更是拉來了一個“實力雄厚”的“合伙人”——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人社廳的“加盟”,不僅是為其站臺,適當給膠東五市幾家兄弟“賦權”,更能在關鍵時刻拍板定調、把握方向。
聯盟專門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下設辦公室和就業創業、人事人才、社會保險、勞動關系、信息化建設等5個業務工作專班。聯盟實行聯席會議決策機制、聯席會議辦公室協調機制、業務專班執行落實機制、重大問題向省廳和市委市政府雙向報告機制以及業務專班省廳協調專員推進等六項相對完善的工作機制。
有了這種機制保障,省廳可以對膠東五市在部分人社業務辦理上授權,更能自上而下打通數據信息的行政藩籬。當然,這種相對成熟完善的機制,也為膠東經濟圈“人社一體化”理順了內在邏輯和程序步驟,具體可操作的實際業務事項也讓整個聯盟不僅局限于口頭上的框架合作,也為“人社一體化”的長效推進鋪平了前路。
應該說,膠東經濟圈“人社一體化”的打法是科學的,路徑是清晰的。如果能打破“畫地為牢”觀念束縛,善于“算大賬”,善于借力,一定可以實現“1+1+1+1+1>5”的效果。